第1020章 040 索洛维约夫去养心殿(下)(2/2)
说起来,还是索洛维约夫贡献的中亚地图,像是寒暑表一样在养心殿的地面上铺开。
“也就是这些地方了。皇上且看,伊犁河此处非常重要,可为大军屯粮之所,更要严加守备。将来若是浩罕有野心,就是用武之地。此处屯田万顷,可抵十万大军啊。”
“索卿统兵之时,最多带过多少人?”
“皇上,外臣在里尔与法王战,曾将兵二十万。若秦时老将王翦,将兵六十万,则非外臣所能,钱粮也要吃紧。如今欧洲经过二十余年大战,也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故而也要通商修好。”
“若是通商,朕予俄国三口通商,海陆并行,可谓足矣。”
“虽未成约,外臣也代君上谢过皇上。”
“你呀,还是学贯中西,朕倒是觉得有些意思。只是不知道,回部浩罕以外,其他地方,索卿又知道多少。”
这是嘉庆要考他,索洛维约夫见状,他也是明白人,自然知道里面利害关节。
“若要说起来,皇上可知琉球之事?”
“倒是你过去让蒋攸铦夹带奏章,朕知道也是修书通好,故而并未治罪。”
这还成了索洛维约夫的问题了,但他也光棍。
毕竟换成乾隆,可能还会有别的麻烦事。
嘉庆就是因为之前英夷衬托的好,加上俄国人来的路上,那是一路彩虹屁,还铺垫了这么多年,不见也好,不接受“朝贡”和外交使团也罢,都是很伤面子的举动。
至于索洛维约夫这些直球的僭越之举,反而倒像是在上密折,而且还透露给了嘉庆不少情报。
因为他是军人,军事情报掌握的更多。
而且因为短时间干过几次民政的代理总督,各方面的内容要比传教士提供的详细多了。
甚至就这些内容,改编一下,都可以直接放《大清一统志》里面来讲洋人的事情了。
当时林则徐倒是在编写组里,但他负责的也不是这部分。
而索洛维约夫提到的事情,接下来就轮到了东洋。
“皇上,日本的幕府将军,他们就没有控制全部的大名,像是萨摩藩就是‘外样’,不像是和德川一族的‘亲藩’以及家臣出身的‘谱代’。萨摩藩虽是外样,素有不臣之心,因此又侵犯琉球。”
后面讲的话倒也很明白,那就是琉球这地方么,虽然历代尚氏国王都对天朝尊敬,上供从来没有断过,但贸易利润长期都被萨摩藩抽成。
而且该国目前的情况,按照索洛维约夫的估计,倒是已经非常困难。
“竟有如此忤逆之事?”
“皇上,琉球为萨摩控制,自前朝有之。外臣自荷兰处得知,荷兰人在平户有商馆,也知道日本内情。”
“原来如此。”
嘉庆的养气功夫,那还是不错的。
加上他一向脾气好,这样也不会发火。
至于日本要怎么办呢?
其实索洛维约夫有些想法,他现在是不会说的。
这个套路还是大明时期经常使用的“骗贡”办法,他是准备灭了琉球的那些萨摩藩“太上皇”,换成琉球贵族和闽人三十六家的统治。
顺道讲一下,这大概对幕府也是个好事。
要是以后萨长这些强藩都被削弱的话,幕府还在那里蹲着,大概情况还能够好一些。
毕竟幕府更重要的事情,还是维护德川家的统治,而不是出去闹事。
明治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出现。
索洛维约夫此时想的么,还是算路很深远的。
他甚至都已经考虑到在琉球这里,利用他们能够去江海关和浙海关朝贡的便利,在这里转口当二道贩子。
因为琉球他们的关税,其实是最低的一档,一般清朝官员也不会怎么盘剥他们。
琉球实在是穷的太可怜了一些,因此清朝也给他们优待。
索洛维约夫想到这点,但是也要听听嘉庆的意思。
只要嘉庆给开个口,他回程的路上,让萨摩藩在琉球的代官都得集体切腹。
不过以索洛维约夫的手段,大概会给他们并不名誉的斩首。
顺道帮琉球把奄美诸岛给拿回来,尽量削弱萨摩藩。
按照荷兰人的情报,萨摩藩一直都在产,但是缺乏粮食,而且税费异常严苛。
在这种情况下,迟早都要一揆的。
而嘉庆一时间也没有表达什么意见,只是继续问他一些问题。
索洛维约夫这边也就继续回答,嘉庆也很满意。
“朕今日也很满意,索卿且来。”
索洛维约夫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嘉庆皇帝就带他到了一间很小的书房,这里挂着牌匾。
索洛维约夫看到了以后,也有点小小的震撼。
这就是乾隆收藏的三王墨宝,特意建了“三希堂”来收藏。
嘉庆知道索洛维约夫的文化水平还不错,倒是邀请他来这里参观,而且还让太监小心翼翼的把快雪时晴帖拿出来,还有中秋帖和伯远帖。
“久闻书圣墨宝,这还是第一次得见。”
“朕对你演说的各国情况,很是满意。又知道索卿你素来喜欢书画,可在此一观。”
然后索洛维约夫内心在骂老蒋,把多少好东西都打包带去岛上了。
但这会儿内心骂一通,大概姑爷爷是田文镜的蒋攸铦才会打喷嚏。
他虽然是汉八旗,可是祖上从奉化来的啊。
至于小打赏也是有的,嘉庆带他从三希堂出来以后,就赏赐了一对乾隆时期的茶碗。
索洛维约夫得了赏赐,也是谢恩出去了。
这对碗的审美么,实在是不怎么样,毕竟是乾隆时期那些炫技的小物件中的一种。
在宫中大概不算值钱,但是品相很好,以后可就值钱了。
至于他提供的情报,嘉庆还要和军机处再议。
打仗是不可能的,情报要更新。
而且以后,还要和俄国进行通商谈判。
嘉庆的意思,也是同意给俄国多开两口。
至于别的事情,那还要看情况,俄国人又是在京城过冬才会走,不着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