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041 不愿意主动惹事的嘉庆和军机处(2/2)
最近几日也是入冬,走动自然也少了些。
“松大人,萨木萨克有三子,我想皇上也是知道的。边关所报,不见得都是实情。像是萨木萨克其人,胆小怕事,浩罕不敢收留,自然遁走布哈拉而去。其子三人,长子玉素甫在布哈拉,次子张格尔,而小子在阿富汗,临近印度,名字我也是不知道的。此辈虽自称圣裔,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我。”
“将军倒是知道内情?”
“此论要自回部创教说起,圣裔其人,多居于圣地,或在两河。波斯各位长老虽然遵奉阿里次子侯赛因后裔,然而十二代以后,隐遁不见。”
至于一串道理讲出来,松筠也知道,他在这方面,肯定是专家了。
而且连回兵现在为什么打仗成了这样,都讲的非常详细。
那就是驱逐一帮什么都不懂的迷信教众,发动吉哈德,战斗力并不算强。
因此就是选了些精兵,在黑水营也不是兆惠的对手,打都打怕了。
从西亚一直到中亚腹地,很多人打仗都是这个水平的,索洛维约夫对于这类军事集团一向是鄙视的。
但是他们还特别能惹事,从奥斯曼帝国一直到波斯帝国,再到中亚这几个汗国和埃米尔国,一直再到如今已经龟缩在德里周围的莫卧儿帝国,都是一个水准上的。
奥斯曼帝国还好一些,毕竟能够扛几轮欧洲国家的打击。
至于各自遵奉教主,还有黑山派白山派的情况,索洛维约夫也能够讲一些。
“那将军以为如何?”
“皇上的意思,还是要打听清楚,再做决断。不过将来有人利用,那乾隆爷的担忧,就要成为现实了。”
“将军为何如此说话。”
“乾隆爷在的时候,要追捕伊等,也是深知回部民情。若是能教化之,则大和卓之流,将来也不能为害。只是担心天下有变之时,或者浩罕这等狼子野心的小国,要加以利用。更兼回部当中,若有人流亡于外,不懂中国法度,也一定会出事,伊犁将军与各处参赞、办事大臣,也不得不关照一二。”
“老夫受教了,将军所言,真乃金玉之言也。”
“松大人过奖了,浩罕虽然小国,却也部众甚多,更兼费尔干纳各处,沃野千里,为其称汗之资,必然掳掠四方,不可不防。”
但是对于浩罕汗国,这种国家自己称汗的话,也就是自娱自乐,对于清朝,从来都是自称伯克的。
但是这么个小国,他们就是敢整活,对着清朝的疆域有想法,尤其是喀什噶尔和一些边境的草场。
在他们和一些钦察部落联合,收留了部分牧民以后,更是非常傲慢。
以后也必然会称为祸患,如果能够应对得当,还是能够扑灭这火苗的。
而索洛维约夫之前给嘉庆提议的,中玉兹和浩罕归大清,希瓦和布哈拉归俄国,也算是对这个地方熟悉,最后才做出的决定。
毕竟清朝在西北回部的赋税,收的那是非常低,已经到了只收些白布的地步。
但是地方官的问题,别管是阿奇木伯克,各位伯克,还是派驻的办事大臣,总是会出问题。
以至于一个小火星,可能就会引发巨大的问题。
而浩罕这种地方,让俄国的总督去统治,大概只有索洛维约夫自己能玩明白。
就是斯佩兰斯基这样擅长治理地方,又能够制订法令的,按照俄国税率来,当地人肯定是受不了的。
但是清朝皇帝给回部和北疆各处牧民的赋税,实在是太低了。
就是官员执行坏了,松筠自己也清楚。
他起码还能够好好的管理辖区,开荒个几万亩土地,让当地人丰衣足食,因此百姓还非常怀念他。
但是换个别的官,那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俄国这边,那税率也就比横征暴敛的中亚军阀强一些。
另外,就是农奴制也要比这一地区的奴隶制好上太多,毕竟农奴有钱了也能赎身成为自由民,而奴隶就是从各地掳掠或者买来的。
之前有人入侵这一地区的时候,那奴隶市场给奥斯曼帝国和波斯供货,一直都是人贩子们生意兴隆的,当地人遭受了极大的困难。
索洛维约夫还对中亚的民情讲了一些,松筠听了以后,又是连呼受教。
他回去也要给嘉庆汇报,嘉庆听了以后,坐在那里也是一言不发。
“回部往日恶政,竟然如此?”
“皇上,也是臣等有失察之过。”
“松筠,不能怪你。这是历来积弊,若要使回部百姓知道,朕是宽仁之主,还是要立碑在南疆各城要紧之处,只不过要写成回文,要百姓都知道朕是爱民之主,也是轻徭薄赋。”
而且还要雇佣个识字的,赶上集市的时候,都在那里诵读大皇帝的政策。
如果有违背大皇帝意思的,可以向当地的官员,还有回部的几位王爷,以至于伊犁将军告状伸冤。
这一套办法,索洛维约夫是想起来了那个“罗马之声”的胖子,站在个墩子上对过往的平民宣讲。
这招只要干了,那是肯定有用的。
但萨木萨克的事情,嘉庆还是不想闹个大麻烦出来。
他只是让长龄和塔尔巴哈台地方的俄国官员多加沟通,交换对方需要的情报,并且定期要给皇帝上奏。
要是乾隆在这里的话,大概这会儿,已经让长龄把兵都准备好,一溜烟跑去浩罕的门口找他们麻烦了。
毕竟他们自称“汗”,被降级成“伯克”,就是这么来的。
这也是一种路径依赖,很可惜嘉庆没有这么干。
这也是他这里财政压力很大,清廷的存银好不容易回到了3000万两以上,这和巅峰时期是没法比,而且要用钱的地方又太多。
如果又要打仗,西北当地用钱粮的地方很多,虽然嘉庆知道要给民夫涨工资,但是就这个消耗,不是乾隆年间那样能够担负起的。
将来要打仗的额时候,还要就近从伊犁将军所辖各处调兵,这也是消耗很大的。
多处都要用钱,也是嘉庆一直烦恼的事情。
他就想到了,通商的话,俄国这边的销售的商品,能够取代部分英国的份额。
索洛维约夫的要求,倒是有几个条款可以让步,有的则是完全不能。
将来要派几个勋贵回访一次俄国首都,倒是也可以去办。
但是要派个大使馆,那是不行的。
他也就是这个办法,毕竟大清现在虽然还算有钱,但是禁不起消耗。
一个白莲教,就已经够吓人的了。
要是国库再出点什么问题,消耗银两像是嘉庆二年,嘉庆三年那样,清朝也是很难承受的。
虽说,现在还没有个割地赔款,白银外流也不像是道光年间那么严重。
但是危机,已经来了,不得不防。(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