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攻守之势易也(2/2)
大家可以拿出手机,点开淘宝app,搜索一下。”
听著王皓的话,教室里的学生立刻拿出手机,在淘宝上搜索了起来,而结果也是让他们大吃一惊。
“是的,正如你们所看到的那样,这样一枚摄影机垫片,价格只有3人民幣,而且採购数量超过一万枚价格更是能低到1元钱,甚至还包邮。
和好莱坞相比,这中间足足差了百倍!
可能有人会问,成本怎么能压到这么低?质量能保证吗?
我只能告诉你,这东西用的是高强度合金钢,採用了蚀刻、雷射、衝压、镀膜等多种工艺。
从材料以及工艺来说,这並非是什么高科技的事物,国產的垫片和好莱坞的垫片,也没什么不同。
不过好莱坞用的特种合金依赖日本进口,一公斤约210为元,而咱们用的鞍钢的合金钢材,一公斤42元。
这些年国家在海外投资矿山,从铁矿开採到成品钢材的全流程都在自己手里。
至於加工环节,更能体现门道了。
在浙江慈谿的模具產业集群里,500家大大小小的中小企业形成了“1小时供应链”。
上游有专精金属材料的锻造成型厂,中游是掌握精密衝压技术的加工厂,下游还有镀膜厂,负责质量认证的服务公司,大家“你造模架我做衝压”,分工默契得很。
这种生態重构直接改写了成本逻辑,通过共享模具和协同生產,慈谿集群把模具切换时间从30分钟压缩到5分钟,材料利用率从60%提升至92%。
或许你们待在学校里,没参与过工业生產所以不知道,像是这样的一枚垫片,中间被掏出来的废料,实际上是可以用於加工其他材料的,比如说更小的垫片。
只不过西方的加工企业没有形成產业集群效应,加工后剩余的材料只能当做废料处理,不然运输费比材料费还高。
然而慈谿的模具產业集群却不存在这个问题,来自华夏各地的需求,让他们能將材料利用到极致,批量的加工更是让工时成本摊薄到每分钟0.3元。
这里必须说清楚,批量生產不是没成本,但集群的共享机制让20家企业分摊成本,摊销周期从1年压缩到3个月,最终实现全成本可控。
对比之下,美国企业做类似的配件,还要从中国进口基材再加工,光中间环节就多了不少成本,咱们的採购价自然能做到进口產品的1/3。
再看物流与全链条控制的优势,从慈谿工厂到【星河影都】,24小时直达,物流成本每公斤0.8元。
好莱坞从洛杉磯到亚特兰大影视基地要跨洲陆运,以美国当地的交通基建,耗时5天,成本8.2元/公斤。
更关键的是,他们本土加工成本太高,60%的基础件產能早就转移到了墨西哥,中间环节又让採购价上浮 40%。
而咱们从海外的铁矿,到陕西的工具机,再到浙江的模具,已经构建起“原材料-基础装备-集成应用”的自主化链条,核心配件国產化率达75%。
这背后是国家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全產业链布局,是国家战略意志与市场机制共振的结果。
所以同样一枚垫片,【星河影都】里剧组的使用成本和好莱坞剧组在本土的使用成本相差百倍,这绝不是单一环节的省成本,而是全產业链生態的降维式打击。
就这,我还没算上成本控制的“终极武器”。
要知道慈谿工业加工集群的园区通过光伏长协电价,配合储能系统,能把单件垫片的电费成本压低到0.2元,较传统电网节省了60%。
而这种种优势最终匯聚成什么?
是全球电影產业的“成本洼地”,更是我们【星河影都】在全球影视市场大衰退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繁荣的核心竞爭力!
大家应该知道,经济环境越是不好,降本增效就越是会成为大公司的首要任务。
这些年来,【星河影都】的摄影棚不仅没有因为大环境不好而閒置,反而是一年365天,天天都有剧组入驻。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拿不久前热映的《狂暴巨兽2》来说。
这部电影是中美合拍,由我们星河影业和好莱坞的传奇影业合作。
立项之初,他们在好莱坞那边做了预算,我们在这边做了预算,两家一起开会时,拿出各自的成本预算,人家传奇影业ceo一看,直接说听我们的,就在中国拍,就在【星河影都】拍。
为什么?
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成本问题嘛。
按照他们的计算,在好莱坞拍这样一部怪兽大片,製作成本最少要1.8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幣,差不多是13亿。
可別觉得多,人家电影公司可是有专业的製片团队计算过的。
其中演员和导演的片酬占成本的百分之30%,然后是特效成本要占据50%。
而在这些特效成本中,后期处理这种大头自不必说,两边的人力成本就不一样。
就说电影里的那些怪兽模型製作,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塑料模型,其中有不少规格大小,很多还需要具备遥控可动的能力。
这些你们下课后可以搜一搜20年前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模型,里面的机关极其复杂。
然而如今的好莱坞,因为缺乏本土精密机械模型製造厂,得从瑞士定製部件,一套模型成本就超800万美元。
同样的模型我们专门询问过国內的厂家,报价只有这价格的百分之一。
是的,好莱坞成本800万美元的怪兽模型,放在国內只要8万美元。
这还是一家公司的解决方案打包价。
事实上若是將流程拆分开来,由剧组道具部门进行设计,然后从慈谿、义乌、华强北等地下单购买原材料,再邮寄过来自己组装,这个成本还能继续往下降,把美元换成人民幣都毫无问题。
至於说场地和人力,这就更不必说了,懂的都懂。
所以我们给出的预算让他们都不敢相信,总成本只要0.58亿美元,不到好莱坞的1/3。
为什么?
因为咱们的工业体系能把每个环节的成本都“打下来”!
也正因为我们能把成本打下来,这部《狂暴巨兽2》星河集团不仅可以收回成本,还有利润能够投入到下一部电影的拍摄製作中。
甚至於因为我们华夏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及星河集团內部搭建的电影工业化体系,《狂暴巨兽2》不仅还能沿用当初《狂暴巨兽1》拍摄时的道具设备和特效素材,进一步降低成本,后续的电影周边开发,也同样能將成本压到一个极低的程度。
论做玩具,谁能和中国的浙江桥下、广东澄海和山东高密比?
所以不仅仅是我们星河影业的合拍片项目落户华夏,就连很多好莱坞大厂,也陆续来华考察,將电影项目的拍摄基地定在了【星河影都】。
这不是我们的谈判技巧多厉害,而是中国工业体系给了中国电影製作產业最根本的『定价权』。
而这一『定价权』,特別是特效大片的定价权,当初可是掌握在好莱坞公司的手上。
只能说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中、美两国的电影製作產业,攻守之势易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