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见面(2/2)
等侯爷回到榴县老家后,他已经在外面挣下了一份偌大的家业。
如今侯家的产业都是侯爷的两个儿子在打理,但在场的人都知道真正有话语权的还是这位精神矍铄的老爷子。“我们侯家以吃食起家,其他行当我不清楚,但至少做吃食这一块还真没听过湛姓的。”老爷子慢悠悠的开口,这话一出在场两个经营酒肆的老爷顿时松了一口气。
半眯着眼看着神色紧绷的其他人,老爷子叹息一声道:“诸位想来也都去过江南道,那地方真的是商贾云集、一个个都富甲天下,对我们来说或许是劲敌,但放到江南道也许就是普通商贾,只凭着一个姓想要找人不易于大海捞针。”
“老爷子所言甚是。”众人信服的点点头。
“若真是商贾也就罢了,在商言商,榴县是我们的地盘容不得外人撒野。”老爷子话锋一转,满是皱纹的老脸凝重起来,“就怕是江南道的大家族,若是族中有人在朝为官就更麻烦了。”
大庆朝的读书人清高,一贯看不起商贾,但真的论起来这些大家族的产业远远强过大庆朝的商贾。
哪个家族不都是良田千亩?庄子、铺子、宅子都不缺,几代人的累积下来的底蕴绝对不容小觑。
库房里估计都是成箱成箱的珠宝,价值千金的古玩字画,各种珍贵药材、布料……
大家族的规矩一般都是如此,读书不行的族人就负责打理族中庶务,给家族赚银子,而在朝为官的则提供各种庇护,说得好听是相辅相成,说的难听那就是“官商勾结”。
在场的人都打听过湛非鱼的底细,也知晓她整日手不释卷,一个小姑娘出门在外可读书却这般刻苦,这绝不是商贾之家的做派,更像是书香门第或者官宦之家。
沉默在大厅里蔓延看来,众人面露愁苦之色,这若是他们得罪不起的贵人,这一旦来榴县,和湛家做相同生意的人不想关门大吉,那只能换个营生了。
许久后,也是最开始说话的青年站起身来,对着端坐在主位的老爷子躬身行礼,“侯爷,您老德高望重,更是朱县令的座上宾,还请侯爷施以援手,替我们打探一下消息,即便阻拦不了也让我们有个准备。”
其他人也纷纷起身给侯爷行礼,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了,至少知道是什么生意,他们也能避其锋芒,硬碰硬是不指望了,没看到朱县令为了拉拢着小姑娘连程县尉的脸面都不顾了,那可是朱县令的救人恩人,死忠部下。
老爷子扶着胡须叹息一声,“罢了,既然如此老夫就替你们走这一趟。”
众人大喜,或许也是太急于知道消息,众人也跟在侯爷身后一起去了县衙,小姑娘来头不简单,可毕竟年岁小,说不定能说动她,到时事情就有转机了。
……
在门口迎接湛非鱼的依旧是韦县丞,一个小姑娘能有这礼遇,看得出朱县令有多重视这一次的见面。
一番客套寒暄后,朱县令开门见山道:“榴县距离江南道遥远,姑娘若是担心书信会遗失,倒是可以让驿站代为送达。”
大庆朝百姓的书信一般都是让熟人代为送达,若是距离远,又没有归乡的熟人就能去镖局了。
驿站一般运送的都是朝廷的公文公函,也可以代为送传百姓的书信,但价格昂贵,从一个州府送到下一个州府至少要一两银子。
商贾卑贱,驿站不接商贾的信笺,朱县令之所以敢这般做,一来是给送信的小吏额外加了银子。
二来则是朱家是武官,在黔中道也有不少同泽,送信这点小事无伤大雅,关键还能让驿站的小吏多赚些银子,也算是互惠互利。
湛非鱼听出了朱县令这话里的弦外之意,“榴县的拨霞供味道一绝,大人有没有想过让其他州府的百姓也吃一吃这地道的榴县拨霞供?”
就这?朱县令面色一沉,但依旧耐着性子开口:“榴县的拨霞供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黔中道其他州府的拨霞供和榴县的口味也只是大同小异,本官当年在外游学,在当地的食肆就吃到过榴县的拨霞供。”
说白了就是商贾在外地开了食肆,因为厨子是黔中道人士,这拨霞供的口味自然也正宗。
朱县令可不是想在外面开几家不成气候的酒肆,他想通过湛非鱼搭上她家中的长辈,若是能在榴县开开办其他州府没有的作坊,或者能垄断某个行当的生意,不用几年榴县必定会有翻天覆地之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