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立马吴山第一峰(六)(1/2)
第525章 立马吴山第一峰(六)
二月初五,晨光初透,汴京皇城垂拱殿内已聚了数人。
与朝会的外议相对等,君臣三三两两的私下聚在房中进行非公开的议事,便叫内议。
当下,萧砚便正坐于御案之后,听着韩延徽、敬翔、冯道、郭崇韬、温涛几人的奏对。
兵部侍郎郭崇韬将一份江淮舆图在紫檀大案上徐徐铺开,而后手持细杆,面对萧砚道:
“陛下,西路军王彦章部已确控鹦鹉洲、汉阳城及鲁山要地,史弘肇所领的水军主力也已溯江西进,清扫残敌,前逼岳州,以控扼荆江口,封锁洞庭湖。王枢密奏报,此战缴获吴楚大小战船百余,俘获甚众,正在甄别整编。此外,余仲将军亦已于鲁山拱筑营垒,对鄂州形成合围之势。”
他略作停顿,见萧砚微微颔首示意继续,便又将细杆移至淮西一带:
“中路军王宗侃部进展亦速。日前,工部紧急运抵的一批火炮部署到位后,王将军趁光州守军不备,集中火力轰击城门,一击奏效。守将当场殒命,余众见城破,亦已全部归降。光州一下,我军便可沿汝水顺畅南下,直指黄州。”
“至于东路军方面,”
郭崇韬的细杆落在寿州位置,“贺将军仍按既定方略,对寿州保持高压围困,日夜不休的攻势,已将淮南吴军主力牢牢钉死在城下,使其难以他顾。此外,南路军黔国公蚩离亦有军报传来,其部已沿桂江北进,兵临桂州城下,楚地西南门户洞开,指日可下。”
话毕,他最终将细杆在舆图上划过一道弧线,连接岳州、永州、黄州,形成一个大圆:
“陛下,若三路大军依此进度推进,最迟四月间,便可对伪楚所谓的都城长沙,形成岳州-永州-黄州三面的大范围战略合围之势,届时,便可依照陛下此前所定之方略,先平楚地,复而横推江东。”
萧砚目光随着郭崇韬的细杆在舆图上移动,一直都未出声打断,直到听完后,才微微前倾,手指在舆图上光州、汉阳几处轻点,问道:
“光州、汉阳等地既下,所部降卒是如何安置的?缴获战船,可堪复用者还有多少?王宗侃部南下黄州,其侧翼如何保障,尤其是寿州偏师与庐州方向的吴军,是否会威胁其进军路线与粮道?”
郭崇韬显然对此早有准备,从容应答:
“陛下所虑周全。光州、汉阳等处降卒,总计约一万三千众,愿解甲归田者,已分批移送至淮北、河南预设的军屯营,由地方官府配给农具粮种,编户垦荒,既可免其流散,亦能增辟荒地。愿留军效命者,则一律打散,补入各军辅兵营,专司转运、修垒等务,由老兵严加管带,非经严格考校不得授予战甲兵器。”
“至于缴获战船……经水师督军王先成亲自勘验,大型楼船受损严重,堪用者不足三成;中小型艨艟斗舰,约有半数可修复使用。已悉数划归史弘肇将军麾下,用于日常巡江、护航押运等次要任务,暂不编入主力舰队,以免影响整体战力。”
说完以上要点,郭崇韬便将细杆移至舆图上寿州与庐州之间:
“王宗侃部自光州南下黄州,其左翼确需警惕寿州方向。然贺帅围城甚紧,守军自保已是捉襟见肘,短期内难有力量西顾。即便能分出小股偏师袭扰,规模亦必有限,王宗侃部预留的预备兵力足以应对。而其右翼庐州方向……”
他稍一沉吟,萧砚便径直转向一旁:“温涛,庐州吴军动向,锦衣卫可有最新消息?”
温涛闻声,立刻上前一步,躬身道:“回陛下,正要禀报。扬州方面密报显示,我王师大军压境下,徐温与那伪帝已不得不达成临时妥协,正合力整饬扬州兵马。而在扬州内乱平息后,徐温便顺势命其长子徐知训,将从金陵急调的黄头军精锐万余人并倒戈向伪帝的黑云都尽数发往寿州方向,当是意图缓解寿州压力……”
萧砚闻言,只是不由失笑一声:“徐温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不仅借势支走了黑云都,还顺手以此稳住了淮南战线,好让他在扬州从容收拾局面……崇韬,如此看来,王宗侃部的右翼,倒多了几分变数。”
郭崇韬遂立即接话:
“陛下明鉴。庐州吴军本就有一定实力,若得这支黄头军生力军加入,的确可能对我中路南下之师构成威胁。不过,臣与枢密院此前推演时,已虑及此种可能。王宗侃部南下时,将会依托汝水及沿途城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即便庐州之敌来犯,亦可凭借地形节节抵御。同时,已密令西路军余仲部,在稳定鄂州局势后,伺机向东运动,协助中路军进逼黄州,使得中路军得以专心应对侧翼,迫使庐州敌军不敢全力西进。东西两路相互策应,料无大碍。”
最后,他语气便愈发肯定道:
“至于粮道安危,陛下尽可放心。光州既下,已成我军淮西枢纽。漕粮自汴水入蔡水,转浪荡渠,再经汝水南下,可直抵光州大仓。自此转陆路至黄州前线,路途缩短近半,且沿途驿道已遣工兵加紧修缮,并设有多处护运兵站。臣与韩相、张尚书(户部尚书张文蔚)反复核算,粮道畅通无阻,绝无匮乏之虑。”
“善。”萧砚满意颔首,“那便传谕各军,戒骄戒躁,稳扎稳打。降卒安置,务须妥善,以显王师仁德。俘获之吴楚将吏,若真心归顺,可量才录用,以安江南士民之心。”
“臣遵旨。”郭崇韬躬身领命。
而萧砚只是又对温涛道:“扬州伪朝,不过利益苟合,同床异梦。锦衣卫在江南,首要仍是渗透侦察,掌握了徐温与那‘李星云’的动向即可,具体军情传递需更加及时。同时,可在民间军中散布王师吊民伐罪、止息干戈之意,动摇其根基。”
“是。”温涛肃然拱手应道。
后续内议又持续近半个时辰,涉及河北、河东春耕调度、漕运疏浚、积压刑名等诸般政务。萧砚或凝神细听,或打断追问,总能切中要害,令臣下凛然,不敢有丝毫敷衍。
萧砚处理政务向来极快,条理清晰,对天下钱谷、刑名、军屯等事了然于胸的程度,让韩延徽等老成谋国之臣亦不由暗自心折。
待议及淮南新附各州税赋时,萧砚特下诏免除其今岁夏税,并敕令御史台与锦衣卫严密稽查战乱期间地方豪强趁势囤积居奇、侵夺民田之弊政。
最终,待有臣子顺势提及提及南征将士叙功之事时,话还未说完,便被萧砚摆手止住:
“将士们此刻正在江畔浴血,每一刻皆有伤亡,朕安坐汴梁,岂能先论功行赏?待江南彻底平定,四海归一之日,日月楼前,自有公论。眼下当务之急,是保障前线粮秣军械供给无缺,安定新附之地民心,使将士无后顾之忧。”
众臣皆心悦诚服,口称陛下圣明。
辰时末,内议方散。
众臣鱼贯退出垂拱殿,萧砚却并未起身,复又埋首于案头的奏疏之中。朱笔勾画,时而停顿沉吟,时而疾书数行,直至午初时分,殿外日光渐烈,透过雕窗棂洒下道道光柱,映得浮尘流转,他方才搁下笔,向后靠入椅背,抬手揉按了下发涩的眉心。
一直静候在侧的钟小葵见状,悄步上前,低声提醒:“大家,车驾已按吩咐备好了。只是时辰不早,已近午时,是否先用过午膳再动身?奴婢让尚食局简单备些点心……”
“不必兴师动众了,”萧砚摆摆手,“随便在车里备些干粮清水即可。朕正好也早就想去看看,这春耕大忙时节,田间地头的百姓是如何解决午饭的,体味一番真正的民间烟火气。”
“是。”钟小葵不再多言,躬身退下安排。
更衣毕,萧砚换上一身半旧的青灰色细布直裰,腰间束着寻常布带,头上只戴了一顶遮阳的范阳笠,若非眉宇间那股久居人上的气度难以完全遮掩,看上去便如一个寻常的文人学子。
他仅带钟小葵和几个便装的锦衣卫扈从,乘一辆寻常马车,径直出了皇城,直往汴京东郊而去。
马车驶离繁华街市,窗外景致渐趋开阔平旷。田垄阡陌纵横,去岁积雪化尽,泥土泛着湿润的深褐色,许多农户正趁着晴好天气在田间劳作,驱牛扶犁,翻垦土地,准备春播。
空气中弥漫着新翻泥土的腥气与草木初萌的清新,偶有农夫吆喝耕牛的声音远远传来。
车行十余里,见前方田野间人影绰绰,许多农人正聚在田头树下歇晌用饭,萧砚便命停车。
他信步走下田埂,目光扫过那些劳作半日、正在享受短暂休憩的农人。只见他们三三两两聚在树荫下、渠沟边,或蹲或坐,捧着粗陶大碗,就着自家腌的咸菜、萝卜干,大口吃着蒸饼、糜子饭,喝着瓦罐里的粗茶,虽饮食简单,却吃得香甜,不时爆发出阵阵淳朴的笑语,端是一派祥和劳碌后的安宁之景。
萧砚驻足观看片刻,并未惊扰,只是回头示意了下。
钟小葵会意,悄然退开片刻,不久便引着两名身着浅青官服,负责劝课农桑的开封府官吏匆匆赶来。那两人远远看见萧砚背影,虽未见真容,但见钟小葵手中一闪而过的宫内令牌,已是脸色发白,腿肚子发软,急趋上前便要叩拜。
“嘘——”萧砚未回头,只是摆了摆手,声音平和,“今日我只是寻常士子,来此看看农桑。不必声张,惊扰了百姓。”
虽是这般说,但两个官吏仍然顿时汗出如浆,喉咙发紧,仿若连话都说不利索了。
萧砚却似浑然未觉,只询问今春种子、耕牛、农具可曾备齐,由工部改进的新式曲辕犁的推广情况如何,可有遇到难处等等。
两个官吏强自镇定,战战兢兢的互相补充答着,提及曲辕犁时,一人的眼角余光便下意识瞟向不远处用过饭后,正在操作一架新式曲辕犁的老农。
新式农具的犁璧和犁铧、犁槃都略有改进,虽然外观看起来并没有太大变化,但老农操作起来明显更为省力。
萧砚同样注意到这一幕,兴致所至,索性卷起袖口,走上前去,对那老农温言道:“老丈,这新犁用着可还顺手?某是读书人,好奇这新奇物事,可否让某试试如何?”
老农见萧砚气度不凡,虽衣着朴素,但身后跟着的两个人都是开封府的大人物,对他甚是恭敬,心中惶恐,连忙让出位置,讷讷道:“官……官人请,这犁是好使,省力得很……”
萧砚接过犁柄,入手沉实,也不嫌田里泥泞,沉肩发力,扶着犁铧便“嘿”的一声,赶着牛在田里稳稳走了起来。
他动作虽不如老农那般经年累月形成的娴熟流畅,却沉稳有力,每一步踏下都极稳,犁铧入土深度均匀,犁出的沟壑笔直深峻。周遭农户皆停下活计,远远围着观望,交头接耳,脸上带着好奇之色。
就在这时,几辆青布篷马车沿着田间土路缓缓驶来,在不远处的柳树下停住。车帘轻启,几位身着粗布衣裙的女子便悄然下车,沿着田埂缓步走来。
钟小葵回头望去,当即大惊失色,正要上前,却见为首那女子轻轻摆手,笑着示意她不必声张。
于是,这几个女子便这般悄无声息的立在春日的田埂上,目光温柔的追随着那个在泥土中躬耕的身影。
“好犁!深耕省力,确比旧式强上许多。”
萧砚试了约一炷香功夫,依然脸不红气不喘,只是颇为满意,他笑着将犁归还老农,又详细问了老农使用感受,何处尚可改进,比如转弯是否灵便、不同土质下效果如何等,结合着自己的使用心得,在心中暗暗记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