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1章 烟花三月渡大江(下)(1/2)
看来陈道台已经知晓刘总镇将中军帅帐扎于谪仙楼一事,所以拉着胡府台规劝。天下事关心则乱,葛元福以为陈暄、胡季瀛和自己一样,也是为保护谪仙楼而奔波,殊不知陈暄带着胡季瀛去见刘承荫只是为了给大军运送给养,同时也是为江防一事作出提醒。
“采石矶乃军事重镇,总镇布精兵于采石极其睿智,然太平一府易渡处甚多,除了采石矶,繁昌县荻港的板子矶江面极窄,小船可渡,不可不防呀!”送完军需,太池兵备道陈暄便向太平镇总兵刘承荫述说了心中忧虑。
刘承荫呵呵一笑,“哨探传来的消息说卫军主力在江浦、瓜洲和通州,咱们这边不是敌人攻击的重点。所以郎督宪只拨给本镇两万兵马,加上太平府三县的城守营,总兵力也不过两万出点头,只能择重点而守之。采石乃江防要地,宋金曾在此鏖战,明军也曾在此登陆攻元,所以本镇才以采石矶为江防重点。至于板子矶,已命副将王云程领兵五千驻守,料也无碍”。
采石矶与燕子矶、城陵矶并称为“长江三大名矶”,历来便是江防重地。公元1161年,南宋与金国在此展开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面对金主完颜亮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实际约二十余万),南宋文臣虞允文凭借一万八千兵马以少胜多,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采石大捷”;此后明将常遇春攻打采石矶,临江边的石头上有一只嵌入石头的大脚印,据说便是常遇春所留。正因为发生过这一场场大仗,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刘承荫才将主力布于采石矶。
“采石矶有总镇驻守,自然高枕无忧。可板子矶只有五千人马防守,未免单薄了些。您莫忘了,当年清军灭明便是由板子矶登的陆”,陈暄还想再劝。
刘承荫皱紧眉头,半晌说道:“陈公言之有理,既如此便请陈公带上一千汛兵增援板子矶。此外,徽宁池总兵拜他喇治麾下的水师营正驻于板子矶附近的铜陵,吾这便修书给水师营参将王大成,请他率水师在板子矶附近的航道巡察。如此便万无一失矣!”
“总镇思虑周全,下官佩服~”陈暄、胡季瀛连声恭惟。
乾元二十七年(1670年)三月二十一日卯时初刻(凌晨五点),一队队战船井然有序地从牛屯河水寨驶往大江。大卫国副提督、襄阳总兵杨来嘉曾经是郑成功的部下,纵横江海多年,水战经验极丰富,将水寨设于大江的支流牛屯河,既可以防范敌人由大江袭扰,又可以很好地封锁己军的消息。如今终于到了宝刀出鞘之时!
“传吾军令,各船视旗舰所向奋勇向前,无令后退者,立斩!”杨来嘉冷冷地下令,亲率旗舰担任箭头。
忽有一艘快船驶近旗舰,船上一将高声呼道:“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水流湍急,总镇身为主将,岂能轻身犯险?请让标下代您为先锋!”
杨来嘉凝视来人,乃是当年随自己在海上讨生活的老兄弟、副将谢泗。不由得一阵暖流涌向心头,昂声答道:“正因为采石矶甚险,本镇才更应身先士卒!”
“总镇是信不过标下吗?某若攻不下采石矶,宁死于此!”谢泗面露怒色。
“既如此,汝且去”,杨来嘉望向谢泗,猛然喝道:“给本镇活着回来!”
“轰~轰~轰~”
见卫军气势汹汹而来,吴军的江防火炮立即开火,尤其是设在翠螺山上的炮台,居高临下,射得极远。不断有战船中炮起火,谢泗视若无睹,督促座船靠岸,放下木板,率百名列好阵的将士跳下船,直扑江滩。一艘接一艘战船冒着猛烈的炮火登陆,一队又一队勇士冲上岸奋勇厮杀。
长长的壕沟挡住了勇士们的去路,谢泗也不废话,取下背后的小铲铲土填壕。身旁的亲兵支起大盾,替他遮挡箭雨。训练有素的卫军两人一组,一人支盾一人填壕,壕沟一点点被填平。
“给我射!”吴军前锋参将刘承永下达了军令。
“呯~呯~呯~”铳声如潮,卫军将士一个接一个倒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