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都市言情 > 大漠雄鹰苏勒坦汗 > 第1296章 此地能抵百万兵

第1296章 此地能抵百万兵(1/1)

目录
好书推荐: 美娱之花瓶影帝 娶1送1:霸道老公甜甜妻 超神学院之菜鸟每天都想退休 战锤40K的哥斯拉 我的人生有成长天赋 斗罗之魔刀千刃与本体武魂 斗破之我的爷爷是六星斗圣 只想当亡国之君的我昏成大帝 逃跑情妇 斗罗2:穿成雨浩他妹后我成团宠

“征西大将军、晋王尔噶朗谨奏;为在东川开矿铸币事:东川之地素产铜,明清曾在此铸币,鼎盛之际,十出其六。然近年战争不断兼倭铜渡海贩于我国,铜产日稀。惜哉!儿以为铸币一事,关乎国运,万不可将国家命脉寄托外邦;且兴矿铸币,其利有三:一者,连年征战,军费开销甚巨,可补朝廷日用不足;二者,采矿之利倍于耕种,百姓得利亦倍之,可使民生富庶,藏富于民正合富国强兵之道也;三者,蜀地久经战乱,人烟稀少,朝廷虽鼓励移民屯田,然收效甚缓,若允民间开采,远人骛利纷沓至,空谷亦可成市廛,蜀地人口倍增非难事耳。以川铜之丰饶,矿硐宜开也,鼓铸宜广也!儿斗胆请父汗允许民间于东川一府设场采矿,所得之铜由户部派官收之……微末浅识,静候圣裁”。

“唰~唰~唰~”晋王尔噶朗笔走龙蛇向老父亲上疏。在场之人皆以为王爷是因夺取东川一事向大汗报捷,殊不知此疏内容居然与作战无关,通篇皆是开矿铸币的铜臭味。作为大可汗的第四个儿子,尔噶朗的母妃雅若是土尔扈特部的公主、位居皇贵妃之尊,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他从小便被寄与厚望,受过名师教导,对经济治世之学极有研究,很早就听过东川“天南铜都”、“钱王之乡”之名,知道此地曾铸过嘉靖通宝这样享誉至今的钱币,所以刚攻下东川,便请来本地老工匠了解开矿铸币之事。不料却被告之,受战争影响,矿厂早停了,钱币也铸不出来,觉得实在暴敛天物,遂上疏向老父亲请求恢复,甚至突发奇想,建议允许民间采矿,由户部统一收购。

此疏不过是心血来潮之作,尔噶朗上过疏后便率军继续出征,目标直指东川府东边的乌撒府,扫清南下云南的最后掣肘。乌撒府守将是吴贵州提督李本深麾下游击李福。李福原先只有两千兵马,入驻乌撒后,招募了三千本地的兵,兵力才达到五千。可想和拥兵十余万的晋王殿下掰手腕,这点人马完全不够看的。仅两日,乌撒府城便被攻破,李福本人也做了刀下之鬼。扫清后顾之忧后,尔噶朗命云贵总督阿拉坦仓领兵四万驻于遵义监视贵州的吴军,自己则和征西副将军、一等蜀国公脱里于东川府南部的马鞍山聚兵九万,摆出南下云南之势。

闻听卫军并没有南下,而是向东攻陷东川、乌撒,如今又驻大军于东川,吴留守云南路总管、定远大将军张国柱猛地拍起大腿,懊恼自己中了卫军声东击西之计。东川可是昆明的北大门,卫军在东川布置重兵,分明是想袭取昆明。忙率军由武定府赶到寻甸和曲靖布防,又火速传信于吴三桂,将云南危急的局势告之。

——

“小四子不仅善战,还有治才,朕先前真是小觑了他!”见到晋王尔嘎朗上的奏疏,莲大可汗不由感慨。作为父亲,见自己的儿子有能力,自然是欢喜的;可储君之位只有一个,大卫立国未久,容不得内乱,无法废长立幼,身为皇子太过有才未必是件好事!好在小四子很聪明,行事向来低调,从不和皇太子争风,倒是比小二子更让自己省心。只是~唉~可惜了这才具!

毕竟是统御万方的大可汗,苏勒坦很快便从儿女情长中摆脱出来,重新琢磨起这封奏疏。作为穿越客,他依稀记得东川产铜,雍正时划归云南,令云南的铜产量最高达到全国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五,清廷向东川一府征收的税银每年达百万两之巨。嗯,开铜矿铸币,明、清可以搞,朕自然也可以搞。可是,怎么个搞法呢?须好生琢磨才是。

铸币之事其实一直是他眼中的大事。明洪武年间铸币之事属工部,天启二年(1622年),户部设立宝泉局,工部铸的钱于是减少。清依明制,在京城的工部和户部分别设立宝源局和宝泉局,并在各省设立铸局。可是雄才伟略的大可汗觉得铸币之事委托给两个不同的衙门,容易造成币制混乱,立国初便将此事完全委托给工部宝源局、裁撤了户部宝泉局;此后宝源局铸的钱币越来越多,成为大卫国筹措军费的重要手段,对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又将宝源局升为铸币司,划归户部管辖。同时为向铸币司提供铸币的材料,又在工部设立矿业司,负责开采金、银、铜等珍贵矿产。

这两个衙门品级提高后,不仅开采出大量的矿产,还铸造出大量的金、银、铜币,不仅为大卫国发动战争提供大量军费,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可有一节,此前铜矿和金矿、银矿一样,是由矿业司垄断的,民间不得开采,若真像儿子说的那么干,允许普通百姓在东川开采铜矿,岂不是让朝廷失去了对铜矿的垄断地位?

不过大可汗也明白儿子的意思,采矿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如今朝廷财政紧张,压根拿不出采矿所需的海量银钱,允许民间开采,不需要投入一文钱,便可迅速投产;且由于铜矿开采不足,大卫国每年都要向日本进口大量铜矿石,狡猾的红毛夷人(荷兰人)趁机购买日本铜屯积,导致进口铜矿的成本上升,若能加速开采本国铜矿,也可以大大降低铸币成本,筹集到更多的军饷;再者,放开民间开采,有利可图之下,不管是本地百姓还是外地百姓,手中有钱的皆愿采矿,没钱的也可以当矿工养家,既能让本地百姓的日子好过,又可以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来四川,解决因为战争蜀地人口锐减的问题。正所谓好处多多,不可不做!

不过,这个年代铜是用于铸币的战略性矿产,放开给民间开采,容易产生走私甚至会有不法商人买来铸造伪币。对这个问题,大可汗沉吟良久,觉得可以通过提高铸币工艺、增加防伪手段、严刑峻法等手段消除伪币;至于走私,可以让矿业司派官员驻矿场督查,并命御使监察,同时提高收购官价让矿主有利可图、抵消走私暴利的影响。

大可汗觉得凭自己的铁腕,走私和伪币都不是事,但还有一宗:运输,是的,运输,着实是个大难题!那么多铜,不可能全部用作铸币,肯定还有部分对外发卖、部分储存起来备用。作为可以铸币的战略性物资,自然要储存于大都的国库而不是地方府库。从偏远的东川运铜至京师,运费巨大,如何节省开支是个大问题。

苏勒坦记得后世看过这方面资料,满清在寻甸、东川二府设有铜店,收购并储存各矿场所出之铜;再部分运往汉口、备湖广等省采办之用,部分运至镇江、备江苏等省采办之用;剩下的转运北京。整个过程包括分运、递运和长运三个阶段。分运是指从各矿场运铜料到寻甸、东川两大铜店;递运指从上述二铜店依次运到四川泸州铜店;长运是从泸州沿长江航道再转运河水道达北京。自川至京,陆路二千二百余里、水路八千二百余里,合计路途超过万里,真正是万里送京铜!

苏勒坦还知道清廷嫌陆运成本高,曾经修浚金沙江为运铜水道,孰知金沙江滩险流急,暗礁无数,运铜船只时常触礁沉没,铜料损失巨大,核算成本居然比陆运还高。于是,铜运上半程仍以陆路为主,运到泸州后开始水运。船队从泸州起航,顺长江至扬州仪征大运河口扬帆北上,在通州上岸,送往户部交货。既然有前例参考,运输照此办理便是。

大可汗做事向来雷厉风行,既然下定决心开发东川铜矿,立即便下旨准许商人向工部报备并缴纳保证金后在东川府境内设场采矿,并命工部派员监督、监察院派御使监察、户部征收税银;又命户部在寻甸、东川两地设立铜店收储,在汉口、镇江、泸州等地设铜店发卖转运,走陆路至泸州后转水运至京师。当然,他老人家只管下旨,至于细节,比如如何收储,如何发卖,如何转运,每年运铜几次,设船队几支、船只多少,需马匹多少等等,自有下面的官儿们处理。

这道旨意一出,直接促进了东川府乃至周边地区采铜、冶炼、鼓铸、加工等铜矿业的迅猛发展。各地商人蜂拥而来,参与采矿的矿民不下数十万。川陕总督傅山奏报,“外省游民流入川境者不下数十万,皆赖开矿走场度日,不但川民以为生计,即江、广、黔、滇各省民人,亦多来川开采”。

人口一多,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迅速发展,困扰四川多年的因战争而人口锐减问题明显改善,东川府也得了个“万里京运第一城”的美誉。甚至连见多识广的莲大可汗亦惊叹,“朕未料在东川开矿好处如斯之大!此地能抵百万兵也!”(本章完)

目录
新书推荐: 真千金重生后美翻了 权宠医妃不好惹 我的余额每天自动加零 分手后我回归豪门,总裁他后悔了 侯府有朵小娇花 宁先生的小软糖走丟了 吻你时满目星河 军魂永不褪色 午夜诡谈 奈何她腰缠万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