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这人很能打(1/2)
在区公所里面。
刘合营属于那种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家伙。不过倒也不影响刘合营,继续呆在区公所里熬日子。
他这份工作,肯定是出不了什么工作成绩的,毕竟谁也不会拿着一大堆值钱的东西,那么招摇过市的拿出来交易。
也没有哪个山里的山民,会在地窖里养了一头肥猪,然后杀掉,把它扛在肩膀上,大摇大摆的拿到鸽子市场上去卖钱。
所以在反私队上班,想要立功几乎不可能,原本最喜欢抓小偷、心心念念想去破案的刘合作,渐渐对本职工作,也就没了多少热情。
因此后来的刘合作,工作起来的时候,慢慢也就懈怠下来了。
而且因为他有一句口头禅,最终名声大噪:“差不多得了!”
比如,
他同伴看见有人提着一篮子黄豆出来卖,开口问刘合作该怎么办?
往往这个时候,刘合作就会冒出来一句,“小事情差不多得了,追的气喘吁吁的,最后才一斤黄豆,有啥意思?”
他这么来上一句,同伴哪还好意思冲上去?
又比如说某一次大家伙儿出去,在路上拦截那些私自拿着农产品出来卖钱的人。
结果有个家伙,大摇大摆的背着一背篓还带着藤蔓的新鲜生出来卖钱。
同伴们问刘合作该怎么办的时候,他铁定会来一句,“那你们去收上他一把.别整太多,差不多得了。”
——这家伙,刘合作是嫌对方太张扬了,你说卖生就卖生吧,就那么堂而皇之的、无遮无拦的就背着来了
你好歹遮拦一下,大家伙儿彼此就能够敷衍过去了,对吧?
所以他才会让同伴们去收缴对方一把生,以示惩戒。
最终就是因为刘合作,干起什么事来,总是追求一个什么“差不多就得了”。
渐渐的,同事们都不喜欢他了。
不过人家刘合作也没犯什么原则上的错误,因此顶大也就是在会议挨点批评。
除此之外,倒也对刘合作没什么损伤。
所以原本刘合营以为他自己,可以就这么无风无雨的干到退休。
但天却不遂愿。
随着禁止私人参与经济活动力度增强,刘合作的工作压力,其实也是越来越大了。
但他那个时候,其实还能扛得住。
而最终让他下定决心、敢于自己砸自己铁饭碗的事情,是源自于去年的“秋搜”行动。
“查秋”.懂得自然懂。
这东西主要目的,其实就是查找生产队社员们的家里,有没有私藏?
小小的在这个时期,那可了不得,妥妥的重物资,其重要程度只仅次于钢铁和桐油、蓖麻油。
像那些接到了种植“派购”任务的生产队,就是每年查秋的重点对象了。
甚至就连临近的、并没有接到种植任务的生产队,同样也要接受检查。
每年的“查秋”检查,都非常的严格:生产队大队长通常会在某天中午,突然通知全体社员,先暂时离开自家房屋,以迎接检查。
到了这一天,社员们大门不落锁,钥匙不随身。
意思就是说不管是院子门、还是堂屋门,卧室门,都通通不要上锁。
大家伙都得把锁头挂在门栓上,然后把钥匙插在锁眼里。
等到搜秋的工作人员检查完毕,他们会把屋子给锁上,然后把钥匙统一交给大队干部们代为保管。
刘合营身为区公所干事,每年到了这个季节,自然他也得带队参与,毕竟他的工作性质就和这方面有关。
刘合作得带着一支小分队,到生产队里去展开详细的检查。
去年的秋查,重点对象是一个叫做“梧桐生产大队”的生产队。
一刚开始还好。
刘合营无非就是带领着几个人,挨家挨户进入社员家里,东看看、西瞧瞧。
只是在检查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些个人修养很差、素质比较低的年轻人。
他们好奇心重,喜欢乱翻
因此在检查的过程当中,刘合营主要的精力,其实并不是放在找寻那些上。
更多的时候,反而还得让他分心紧紧盯着这些小年轻,免得他们损坏了社员家里的财物家具什么的。
既然刘合营盯大家伙儿盯的这么紧。
反过来,跟他分在同一个小组里的那些家伙们,慢慢也就对刘合营有了抵触情绪。
随着检查的越来越深入,双方之间心里的怨气,也就越积攒越多。
彼此都看不顺眼,就差一个爆发点了.
等到一行人检查到一户老太婆家,有人从老太婆的枕头里面找出来一卷。
巴蜀人家的枕头芯,里面多半都是以瘪稻壳填充。
这主要是因为原材料容易获得,而且稻壳芯可以随便塑型,通风透气,真乃居家旅行之必备,防止落枕之良品。
但这位老太婆。
人家有偏头痛的老毛病,怕冷,所以比较喜欢用保温效果更好的,作为枕芯的填充物。等到检查人员翻群出来那一小卷,众人的脸上不禁都露出一股喜色:已经检查了这么多户人家了,结果却一无所获。
这下好了,总算出了成绩
正当现场有人欣喜若狂,举着了一小卷准备冲到屋外,准备向站在院子里的、由区公所派来的总负责人汇报之际。
但却被刘合作给制止住了:“差不多得了!这卷一看那个颜色,就知道是那种不合格的次等品,而且总共才那么一斤多,算了,差不多得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