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袁海棠挺聪明(2/2)
“牛皮。”
韩晓康微微一笑,“刚才我进院子的时候,发现院子里静悄悄的区公所里,怎么今天这么安静?”
袁海棠莞尔一笑,“干事们都下放到各个生产大队去,忙活着成立人民公社之前的各种事宜。
上级严令要求,各个生产大队,务必要在人民公社成立那一天换上新的牌匾,而且还要组织社员们载歌载舞表演节目,以示庆祝
一大堆事情,够他们忙活好一阵子的。那些干事们这些日子都不会回来,全部都得出去驻村监督。”
以前,各个生产大队队部门口挂的牌匾,都是“振兴区某某生产大队”。
而如今所有的扁额,都得把它换成“振兴公社某某生产大队”。
另外还有就是生产队的公章,包括生产小队的公章,都得换。
再加上各个生产大队,还得忙着组织社员们排演节目、购置一些必要的演出器材以及准备红绸子啊,各种条幅、小锦旗呀之类的东西。
事情繁杂,千头万绪的,确实够他们忙活好一阵子。
只因为在这个时期,要想弄出一张条幅来,必须要靠手写,包括公章,这些东西都是手工雕刻出来的。
哪有什么电脑刻章、喷绘这些东西?
尤其是各个大队门口挂的那个牌匾,这真的得靠人工,一个字一个字的把它写出来。
光是黑油漆都最少得涂写两遍,可真还不是一天两天能整完的事情。
“区领导们呢?”韩晓康问。
“都去县里开动员大会去了,关起门来开,最少得三天三夜。”
袁海棠柔柔一笑,“你也知道的,关人民公社成立的事情,目前是属于保密状态.至少对于普通群众来说,是这样的。怎么,你找区领导有什么事吗?”
韩晓康笑笑,“其实也没什么事情,只不过想去拜访区领导的时候,我打算和他们闲聊之际,看能不能打问出来,咱们区酿酒厂那位厂长,他到底是什么个状况?”
“李平?”
袁海棠有点诧异,一双狐媚眼里充满了好奇,“你打问他干嘛?”
“我手上有点新粮,我想用这个粮食,从酒厂里面换点陈粮出来,当饲料粮用。”
“你韩晓康,该不会在山里面,还养了一大堆鸡鸭鹅吧?”
韩晓康偏着脑袋问,“怎么,不可以吗?”
“不可以!”
袁海棠忽地将她的一双大长腿从办公桌上缩回来,捎带急切的伸手拉着韩晓康的手臂,“你是不懂政策!
据我所知,等到人民公社成立之际,全体生产队社员,包括城镇居民在后院里养的鸡鸭鹅,统统都得改姓!你现在养那么多鸡鸭鹅,到时候,全部就是一个哦豁.”
咦?
眼前这娘们儿,怎么突然变得会关心起人来了呢?
按照以前袁海棠为人做事的风格,她就相当于一块冷冰,袁海棠是不会轻易去关心别人的。
似乎在她的眼里,那些生产队的社员们,和袁海棠之间的层次相隔太大。
双方根本就是一条平行线,哪会不值得袁海棠正眼去看他们一眼?
而至于区上那些单位领导,比如说供销社,粮站,邮电局,畜牧站,农机站什么的。
袁海棠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她在这些单位领导面前,地位有点超然。
相互之间是一种见了面,互相夸奖、使劲吹捧的关系。
根本不存在谁怕谁的问题。
连区上这些单位的头头,他们在袁海塘面前都是个平起平坐、各取所需。
就更不用说那些单位的普通职工了他们?
袁海棠能够正眼看他们一眼,都不错、多多少少都是带有点恩赐的意味在里面了。
今天这个袁海棠却突然变/性子了,突然变得会关心人了?
“别这样看着我。”
袁海棠显然从韩晓康的神色当中,猜出来了点什么。
只见她微微一笑,语气轻柔,“其实,你要从我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工作的经历上去分析,就能看得出来,在我的身边汇集的都是一些比较优秀、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
可我呢,即便是面对这些.用一句旧时期流行、但现在说出来有点不太合适的话来说吧,我打小就混迹富顺县境内,那个算得上是精英群体的阶层里面打滚。
但即便是在这些高端一点的人当中,我也是环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走到哪里都是如同众星拱月一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时间长了,韩晓康同志,您觉得我会不变的骄傲、能不骄傲吗?”
韩晓康不语。
袁海棠生活的有点不够接地气,自有她的道理和养成环境。
对方该如何为人处世,真还轮不到自己置喙。
“其实.小小的一个富顺县,方方面面的事务,转来转去就是那么几个家庭中的成员说了算。”
袁海棠微微一笑,“如果非得要搬着指头算一下的话,无论是哪方面的事情,在这个小小的富顺县里,总共也就是那百儿80号人,才能算得上是一方人物.而我家很幸运,正好就挤身在这个圈子里。”
袁海棠此时像个人生规划师,说起话来都带着一些哲学意味,“韩晓康同学,你觉得我能低调起来吗?明明放着那么好的人脉资源不用,我不借助这个机会好好往上爬,我干嘛偏偏要放下身段,去俯就下面的小杂鱼呢?”
她嘴里所说的这些东西,虽然说听起来可能不是那么顺耳,但确实是实情。
就像在旧时期。
一个乡,一个镇,甚至是一个村,什么保长、什么乡绅,什么里长,包括团练头子他们就不可能出身于最底层的破门寒户。
——真要用那种人的话,他们要人脉没人脉,要文化没文化,要本钱没本钱
又凭什么让乡亲们信服他,听从他的命令?
而若是要让大户人家的子弟,同时有担当一地的保长,遇到上面什么征粮筹款的任务,一时半会儿之间筹集不够的话,至少人家大户人家的保长还能自己拿出来一点钱粮,先垫吧垫吧,把眼前给应付过去。
若是让那种穷的啥都没有的人来干这个差事,这不就相当于请一只饿的瘦骨嶙峋的老鼠,帮忙看粮仓么!
现实情况,决定一个乡一个村的管理人员选拔机制。
任何一个地方,不管他是处于什么时期,最终还是得靠当地的精英团体来帮助管理才行。
否则的话,那还是会出大问题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