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得调走李平厂长(2/2)
在韩晓康所写下的广播稿里,根本就看不到任何立场。
总是在那里夸夸其谈、避重就轻。
反正可劲儿的光往好的方面夸、写的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正面词藻,或者是例子。
等着要扒开皮、仔细去看看这篇广播搞的真实内容吧,却总是让人感觉云山雾罩,像雾,像云,又像风。
总是让人抓不住把柄,看不见撰稿人的真实立场.
而且韩晓康写的广播稿,通常只会在两个方向上浓墨重彩:1,但凡出来一个什么新规定,新政策,新号,管它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
在韩晓康的广播稿里面,都能见到一大堆华丽的词藻,把这个事情给吹的天乱坠。
反正总是让人感觉这些都是英明的,伟大的,正确的,大家喜闻乐见的。
比如:“一是要统一组织,落实分工负责;二是必须统筹兼顾,坚决突出重点。
啊.这个,三是我们要通盘谋划,分类实施;四是查纠结合,务求实效,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啊,这个等等。
另外一点就是,在韩晓康举的例子当中,绝对全是那种无关痛痒的例子:某某生产队某某大爷,激动的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感动的那才叫个热泪盈眶,一张皱皱巴巴的脸舒展开来,恨不得描绘的比18岁的姑娘的脸蛋儿,还要动人。
但真要仔细去深究吧,这个大爷是谁?他究竟有没有那么激动?
——那就不能问啦!
一问,保准会被韩晓康信誓旦旦的说,就是那谁谁谁
如果继续往下深究的话.那就没意思啦!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懂不懂?
文学作品嘛,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对不对?不通过艺术加工,那能叫文学?
嘁.
所以说韩晓康写的这种广播稿,新颖而有趣,安全却又引人入胜。
作为这个时期的一个区广播员,袁海棠哪见过这些套路啊?
别说她了,就连袁海棠送到县里去参加评奖的前几篇广播稿,直接把那些评委给看的一愣一愣的!
最终大家不约而同的举牌:10分!
这必须得给满分啊。
如今韩晓康见袁海棠不依不饶的,非得要自己亲自捉刀写稿。
于是韩晓康开始与对方讨价还价,“我说袁海棠同志,你拿着我的广播稿去冲工作业绩,用我的广播稿,帮你调进县广播站去工作然后回过头来,你还居然不打算给我付点润笔之资?
咱们的稿子,虽然说不上是名家名作,那好歹也会浪费我一批脑细胞,辛苦费你总不能不给吧?”
“没钱。”
袁海棠这种女人,属于河蚌或者是田螺一旦破了她的伪装,在私底下,她就不会再继续装的那么高冷了。
而是会把她人性中软弱的一面给充分展示出来,并以此来捞取好处,以便用最小的代价去达到她的目的,“好你了,我真的没什么钱呐,这个月我兜里就剩3块多,另外就还有点食堂饭票菜票.要不,我把这些都给你?”
“豁别个。”
这娘们的话,半句都信不得,“这样吧,你答应我,以后如果公社里起了什么风浪,要搞什么运动会的话,你能不能提前给我透露点风声?”
袁海棠皱眉,“怎么?你想让我犯原则性的错误?”
韩晓康摇摇头,“你恐怕有点想多了!任他风雨飘摇,对于我这个并不追求进步、出身说好不好,说差也不是特别差的猎户来说。
什么样的风风雨雨,都打不到我的头上咱根本就不沾这些东西的边!
一辈子就在深山老林里面,兢兢业业的打猎、种点杂粮就好,我怕个毛线啊?”
袁海棠伸手,看她的架势,估计是想拧韩晓康的耳朵。
这两个人之间还没惯到那个份上,所以袁海棠缩回手,只是声音很阴冷的问,“那就更不行了,老实说,你是不是想帮陈老师她们?”
韩晓康点头,“是又怎么样?陈老师她们又不是坏人,比起人畜无害来,至少人家俩兄妹还会时不时的帮助那些困难学生.难道这样的人倒了霉,你心里会很舒服么?”
“唉”
袁海棠轻叹一声,“好吧,如果真有那方面的动静,到时候或许我会暗示你,你也别明着问我、让我犯错误就好。”
韩晓康松了一口气,自己虽然知道大概的后续进程,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县,每一个公社的具体情况,谁能搞得清楚?
但身为宣传专业口的袁海棠。
她在这方面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其实很多时候比公社主任,还要来的早、来的及时一些。
毕竟上面有任何大一点点的动作,从每天的本地新闻稿里面,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来因为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通常会来一点舆论预热、悄悄透露一点风向。
除非是那种非常激烈、非常大的动作,保密程度很高,那才是让人无迹可寻,会来个突然袭击。
“那行,到时候你稍稍往哪个方向点醒一下,我应该就能听得明白。”
韩晓康站起身来,“这几天我会让人给你把稿子捎过来,关于质量上吧,你倒不用担心。
保证给你弄得深情并茂,要高度有高度、要内涵有内涵,要感人事迹,绝对也有感人例子那种高质量广播稿。”
“我要3篇!”
袁海棠差点贴上来,一团温热弄的人心里面,好像跑进去一只小猫似的,“我打算用3篇讴歌人民公社,描述广大劳动群众欢欣鼓舞、喜笑颜开的广播稿,夯实我的调动之路。
至于说等我进了县广播站,需要哪方面的采访稿,通讯稿的时候,到时候我会过来找你,咱们重新探讨写稿的着力方向,怎么样?”
“美得你冒泡泡。”
韩晓康扒拉开她的手:纯属是个贪得无厌的人!
给她三分颜色,恨不得立马就想跑去开染坊的家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