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1722章 岐山大墓

第1722章 岐山大墓(2/2)

目录
好书推荐: 我穿成了极品婆婆 无尽的玫瑰 空间符箓掌控者 我在古代种田养崽 女校最强门卫 武神皇庭 称号系统之姐的百万后宫 坏蛋是怎样变成的 冷峻总裁:密爱天蝎女 灵显真君

再黑心一些的,就会忽悠你摆放一些很少的石狮或玉器制品。

这类物品是不会变质的,但是,好东西活着的人更喜欢。

当然,这些陈文哲其实不太关心,只不过是想到了,就会让手下的宣传部门,再拍视频的时候,顺便科普一下,让人不上当受骗就罢了。现在他最关心的还是照片上的大大小小的古墓,而此时他也看出来了,这一片墓葬群,应该是在岐山那边。

建国之后,岐山那边发现过一大片古墓群,只不过那片岐山墓群,绝大多数为西汉晚期石坑竖穴墓,个别东汉砖室墓。

这些坟墓往往两墓并列,顶部多共用一个封土堆,竖穴墓规模较小,中间以岩石隔开,为夫妻合葬墓。

此类墓葬一般深约2-4米,竖穴长2米,宽1米。

有的竖穴底部砌石椁,石椁上往往有画像,内容为十字连环和几何图案,多为浅浮雕。

砖室墓规模也较小,为单券顶。

墓葬多被破坏,征集到的器物有铁剑、铜镜、陶器、“五铢”钱币等。

很显然,这批墓群,跟照片上的没法比。

岐山那边发现的古墓不少,除了成规模的墓群,其他大墓,特别是出名的大墓,还真有一些。

比如周太王墓,墓丘高3.5米,围大30米,上植杨树20棵。

这种规模的大墓,根本隐藏不住,因为它太显眼了。

1962年调查时,墓丘高8米,围大60米。

墓前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所立表墓碑一座,高3米,上刻西陕巡抚毕沅所题“周太王陵”四字。

据万历《岐山县志》记载,此墓曾被误传为幽王墓,万历时知县于邦栋始辨正。

除此这座还有一座名人大墓,就是李淳风墓。

在凤鸣镇李家遒村东,墓丘高4米,围大68米。

上植药树一棵,围大2.5米,墓东旁有祠。

李家道村民世代相传:他们是李淳风之后裔,奉李淳风为其始祖。

李淳风的母亲,李家道人称之为“老婆婆”。

其墓和祠在武功县观音堂,受当地人之奉祀。

岐、武两方村人互认亲戚,至今来往不断。

乾隆《岐山县志》载:“李淳风墓在县东北五里,墓旁有祠。”

并引据雍正《西陕通志》考证说:李淳风墓,《南河府志》以为在新安县,《畿辅通志》以为在涿州东北向阳里,《长安府志》以为在周至东郭二里。

其实这些可能都不对,乾隆时期考证《唐书》本传,淳风系扶风雍人。

按《通考》唐雍县有天柱山,墓在天柱山东三里许,似应以此为确。

像是这样的大墓,在陈文哲手中的影集之上,也出现过。

比如一座黑白照片上,就有一座标注高有4米,围大80米的大墓。

看照片上的注释文字,陈文哲知道,这是当地王家村的祖坟。

除了这一座大墓,他们挖的大墓还有不少,很可能陈文哲现在知道的一些当地大墓,他们也光顾过。

比如其中一张照片上的大墓,几比较像当地的一座合葬墓。

这一座大墓高10米,围大400米,目标颇大,到现在这座大墓看着还像是保存十分完整。

其实它在晚清时期就被盗了,主要是此墓在光绪时期,就被研究明白了。

之前此墓被当地人误传为曹交陵,因又误改其村名为曹交陵村。

(本章完)

目录
新书推荐: 凤回鸾 王府小奶娘 重生七零我有亿万物资 她是星际第一包工头 前妻难哄 穿书后恶毒女配竟被男主缠上了 末世女剑修 重回七六年之不当女配 七零之大佬娇妻甜又撩 世子,您五行缺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