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终获塞万提斯奖(1/2)
第362章 终获塞万提斯奖
没有什么反转,燕大是来聘请余切做教师的。
当时大学生一毕业就能选择留校任教,不过,到底是做讲师还是做教授,差别是很大的。
以西语系的俞敏宏为例,他做英文教师的工资达到了八十块钱一个月,远高于全国平均标准,然而由于通货膨胀和薪酬体系失衡的因素,俞敏宏在首都日子仍然过的很拮据。
哪怕他是堂堂大学教师,也想要蹭学生的免费排骨来吃。
这种情况在做了教授后就彻底扭转了,文学院的季线林有一本书叫《漫谈消费》,上面谈到他在五十年代工资已经达到345元,加上社科院的津贴,他工资达到了450元。
到九十年代初,季线林的工资已达到一千二三百元一个月,而这仅仅是季教授的一部分收入,作为最老的“老一级”教授,季线林还有大量的稿酬、版权费等收入。
所以为啥丁磊孙想办法把老季开了呢?
实在是给不起了。
他一个人比十个老师的收入还高。
“余切当然是我们的人,可是余切的待遇怎么样?”胡岱光替余切问了这个问题。
丁磊孙诚恳的说:“我校完全按照海外人才的标准,来对余切进行定级。你暂时按照副教授的标准发放津贴,但要在你毕业后,余切,你能不能接受?”
津贴不津贴,余切倒是无所谓,这个海外人才是什么情况?
余切纳闷了:“我既没有读博,也没有在海外进修过,我究竟是个什么海外人才?”
“视作为‘海外人才标准’!”丁磊孙强调了这个词。
胡岱光倒是一拍脑门,明白了:这是眼下高校届的一个定级bug。
丁磊孙随即向余切解释:
“正常来说,研究者的晋升顺序是博士、博士后(助理教授)、讲师、副教授,正教授。这是我之前参观哈佛大学后学来的,已经在西方实行了上百年。”
“然而,这套体系对洋博士是不管用的,因为就学术水平来说,我们现在部分领域的土教授可能不如别人的博士,那别人凭什么要从外国回来?”
“所以,虽然回国的洋博士名义仍然需要走这一套流程,实际上在一两年内,就会被转正为正式教授。我们也确实需要这些年轻的血液。”
这下,余切也反应过来了。
国内的教职体系改开后长期处于混合状态:既有传统体系,又有学来的西式助理教授制度,丁磊孙就是看准了后一个。
但这还是不行啊!
万一将来有人说我走后门怎么办?
我实力不允许我走这种捷径啊,没必要。
余切表露了自己的担忧:“你怎么来认定我属于海外人才标准?”
丁磊孙大笑道:“凭什么?就凭这个!”
他从随身携带的文件夹里面,拿出一份今天的报纸,上面正是“港中文欲聘请余先生做经济学院教授”的报道。
实际仔细看,写的是“荣誉教授”。
“我已确认过,确有其事。有个叫高琨的材料学教授,他动员了十数个教职工发起了邀约……”
这种盘外招呢,余切在波士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地也能搞到。只要他说这么一句话。
胡适之十几个博士就是这么来的,他每到一处,每一场演讲就有一个“博士”头衔可以拿。
可是这却成为了丁磊孙的依仗!这是顶尖高校的认可!
“事急从权,你已经是这样的水平,就应该有这样的待遇!我知道绝不仅仅有港中文一个学校,你一直是很受欢迎的!”
“其实,就算是做了教授,甚至做校长,对你来讲,物质上又有什么增益呢?你都捐出去很多钱了……”
丁磊孙越说越急,竟然站了起来,在屋子里面转一圈……又握住余切的手道:“燕大绝不能失去你,就像,就像……”
“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余切条件反射的回答。
“没错!”丁磊孙拍手叫好,“这几年,你已经成为我们燕大对外的名片,我们绝不能失去你!”
校长的话已经说到这个份儿上,余切再矫情就没什么意义了。
只是这次去国外,还得搞几个荣誉博士来当当才好,免得有人说闲话。
余切生于1963,明年他毕业。
二十五岁的副教授?
其实……也还好,算不得惊世骇俗。
不如二十四岁的塞万提斯奖项获得者,来的更震撼——如果他能获得的话。
——
西班牙,阿卡拉大学。一群文化部和西语文字学术院联合会的老头聚集在一起,商定最后的人选。
此次入选名单由学术院联合会发起,最终由文化部和国王卡洛斯来裁定,准确的说,主要是卡洛斯来裁定。
一般来讲,卡洛斯对这些事情不感兴趣,他喜欢置身事外。
这次不一样。
卡洛斯是性情中人。
小时候卡洛斯被军阀弗朗哥视作义子,反而和自己的父亲较为疏远。弗朗哥常常亲切的抚摸卡洛斯的后脑勺,亲切的称呼他“孩子”,这个冷酷的军阀从没有对卡洛斯打骂过,而是努力的培养他做一名统治者。
十岁,卡洛斯被接去培养成西班牙国王。弗朗哥本人是一名军官,深知暴力的力量,在国王的培训之外,卡洛斯还被要求接触军事教育,他因此和许多年轻军官结下友谊。
他流着皇室的血脉,而全国唯一的统治者,很早就公开宣布他是下一任国王。
这种经历促使卡洛斯自信心爆棚,在面临军阀政变时,卡洛斯一步不退,逼退了叛军。
他相信有些人生来就要得到一切,而有的人永远棋差一着。
没有什么原因,非要说的话,上帝是偏爱的。
从上个月前,这些评委就常常爆发争吵,卡洛斯不以为意,但这种争吵越来越频繁,临近颁布结果,评委会仍然在争吵。
卡洛斯得知后气冲冲的来到现场,当场质问:“为什么你们要吵架?”
“这儿有一个看得到的伟大作家,只有瞎了眼睛的人才看不到他!”
评委会一时停滞了,众人面面相觑,一位出自文化部的官员恭敬的问道:“尊敬的胡安·卡洛斯国王,我们每一次争吵都是有益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