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6章 名医们的天才少年时,马文茵要读北(1/2)
第1346章 名医们的天才少年时,马文茵要读北理(二合一章)
“说具体点!”方言对着赵正义说道。
赵正义说道:
“她说肚子痛,然后我就想起师父你说的,‘生冷伤脾胃,寒凝就肚子疼’我问她早上吃啥了?是不是吃了凉的、生的?她点点头,说奶奶给她装了三个肉包子,放在书包里没吃,她下午饿了就全吃了。我就给她说让她趴到椅子上,我给她揉开。”
“怎么揉的?”方言追问,手里的汤勺轻轻搭在砂锅沿上,眼神里藏着几分赞许,却故意绷着表情。
“就绕着肚脐,顺时针揉。”赵正义的手指在肚皮上画了个圈,“师父你说过,顺时针是顺着肠子走的方向,能帮着把寒气排出去。我揉得轻,一开始她还说有点疼,揉了大概十几下,她就说‘不扎了’。后来她坐起来喝了点热水,就又能画画了。”
方言听到后点了点头,对着他说道:“不错。”
赵正义听到方言的肯定,当即就笑了。
“那这个酒又是怎么回事?”方言对着赵正义问道。
赵正义说道:
“这个是下课后她自己回去拿的,说是她妈妈感谢其他人都是这么做的。”
方言盯着那两瓶包装完好的西凤酒,又看了看赵正义一脸“这是谢礼”的坦然模样,忍不住失笑。
他放下汤勺,走过去拿起其中一瓶酒,指尖敲了敲瓶身:“正义,给同学看个病举手之劳就不用收礼了,她不是你的病人,而是你的同学,而且这个礼太大了点,大概率家里人也不知道,待会儿咱们给她还回去。”
赵正义的笑容僵了一下,小眉头慢慢皱起来:“可是……严敏敏说,她妈妈上次请隔壁王叔叔修水管,就送了烟和酒。她说这是‘谢谢’的意思。”
隔壁王叔叔?
“隔壁王叔叔修水管,是靠手艺吃饭,收了烟酒,那是他干活的报酬。可你呢?你给严敏敏揉肚子,是帮同学,不是‘干活挣钱’,对不对?”
赵正义的小眉头拧得更紧了,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衣角:“可……都是‘谢谢’呀。”
“谢谢有很多种方式。”方言蹲下身,从口袋里摸出颗水果,塞到他手里:“比如严敏敏可以跟你说声‘谢谢你,赵正义’,或者明天带块给你,这都是谢谢。但这酒太贵了,一瓶酒能买一筐,她一个小丫头片子,说不定是偷偷从家里拿的,回头她妈妈该着急了。”
这话一出,赵正义的眼睛立马瞪圆了:“啊?她没跟家里说吗?”
“大概率没有。”方言说道。
赵正义一听这话,当即就把手里的往兜里一揣,拽着索菲亚的衣角:“师姐,咱们现在就把酒送回去吧!免得她妈妈骂她。”
索菲亚忍不住笑了:
“好。”
然后问道:
“不过严敏敏在什么地方你知道吗?”
赵正义一愣,他还真不知道。
方言对着他们说道:
“没事儿,她家住在员工小区,直接过去就能找到。”
“在门口的时候,你们家可以向门卫打听打听。”
索菲亚和赵正义听到后点了点头,然后就立马出去还酒去了。
等到他们离开后,朱娴对着方言说道:
“正义这小家伙现在居然能给人看病了,看来真是不白学了。”
方言对着朱娴说道:
“这孩子挺聪明的,特别是记性好,我说的东西他听一遍就能记得,这就是天赋了。”
方言顿了顿,对着朱娴问道:
“知道张仲景吧?”
朱娴回应道:
“当然知道了,你们经常说我还能不知道吗?东汉医圣。”
方言笑了笑说道:
“张仲景也是这样的天才,他出身医学世家,却自幼展现出对医学的超常敏感度,10岁的时候便能通读《黄帝内经》《难经》等晦涩医典,且能结合祖父的临床案例提出独到见解,被乡邻称为“神童医家”。”
“他青年时期,他目睹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建安大疫,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于是30岁便辞去长沙太守官职,专注行医与著书。”
“他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打破此前“头痛医头”的局限,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体系,仅用数年便完成《伤寒杂病论》。”
“这部著作被后世誉为“中医临床的百科全书”,其中“桂枝汤”“麻黄汤”等300余首方剂,至今仍是中医治疗外感病、内科杂病的核心方剂。”
听到这故事,小姨子惊讶的说道:
“你们学的那个伤寒杂病论,是他几年时间写出来的?”
方言点头:
“对,这就是天赋。”
“不光是他,药王孙思邈也是七岁的样子,就已经能辨识当地常见草药的性味功效,10岁的时候,就直接可以独立开出简单的清热、止痛方剂,同乡称其“药王转世”。”
“20岁的时候,他已走遍关中、秦岭山区采药,积累了上千种草药的临床应用经验,且提出“医有五戒十要”,这理论比西方医学伦理早1000余年,他强调“医者仁心”的职业准则。他的天才更体现在“跨学科创新”:将道家“养生思想”融入医学,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首次提出“食疗优先、药疗为辅”“妇儿科独立分科”“针灸与药物结合”等理念,其中记载的“葱管导尿术”是世界最早的导尿技术、“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法”,更是超越那个时代的临床智慧。”
小姨子朱娴惊讶:
“哇,这么厉害……”
说罢她问道:
“那还有吗?”
方言说道:
“有,说个时间离咱们比较近的。”
“清代的叶天士。”
小姨子对这个就有些陌生了,不过还是老老实实的听着方言说道:
“这个人也是医学世家出身,他从小就学医,十四岁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他就继承了他家业,开始行医治病,并且在十年时间先后拜了十七名各地的名医为师,从针灸、推拿到内科、妇科均有涉猎,20岁的时候就已成为苏州全科名医。”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他30岁的时候,当时江南爆发“温疫”,疑似霍乱、天,当地中医用传统“伤寒论”疗法发现无效,叶天士突破“温病即伤寒”的千年定论,提出“温病属热邪,需‘清热养阴’而非‘温阳散寒’”,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用“银翘散”“桑菊饮”拯救数十万患者,一朝名扬天下。”
“他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首次将“医案教学”纳入中医传承,到现在都是中医临床的“教科书”。”
朱娴点了点头,露出恍然神色,问道:
“那近代有这种人吗?”
方言说道:
“当然有了,京城四大名医之首的萧龙友,就是之前来过我们家几次的萧承志的爷爷,他属于是半路出家,本来是清光绪二十三年进士,中年后因为他母亲得病后就开始研究中医,然后没用几年就研究出名堂了。”
“更近一点的,说个你熟悉的,咱们良春叔公,还有来过几次的程莘农程老,都是几岁开始学医,然后二十出头名扬天下。”
这会儿朱娴手里的红枣刚要往砂锅里放,听到“二十出头名扬天下”几个字,动作猛地一顿,随即放下手里的东西,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方言,嘴角忍不住往上翘:“姐夫,照你这么说,你不也跟他们是一路人嘛!”
方言正往灶膛里添柴火,闻言愣了一下,抬头笑道:“我跟他们可没法比,那些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家。”
“怎么可能没办法比,现在你的成就也不比他们弱的。”朱娴说道。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
“现在协和中医科就是你撑起来的,回国的侨商都是奔着你来的,再说了正义还不是你教导出来的。”
“你这本事已经很大了,说是一句名医一点都不为过。”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了脚步声,索菲亚牵着赵正义的手走进来,赵正义一进门就喊:“师父!我们把酒送回去了!”
“给严敏敏家里大人了?”方言问道。
“嗯,给了!”正义说道。
方言看向索菲亚。
索菲亚说道:
“我们找门卫问的,去的时候他们家里已经知道严敏敏拿酒送人的事了,本来他们没打算要回来的,但是我说是您的意思,她妈妈就又收下了,然后给我们拿了一些糕点。”
说着就把手里的一封糕点拿出来晃了晃。
“这家人倒是客气,酒收回去了就好,还额外给了点心。”朱娴说道。
方言看出那个是桂糕,家里其实不差这些吃的,经常还有从国外带回来的吃的,只不过方言不太喜欢给孩子吃这些。
方言对着索菲亚说道:
“给正义拿去放着吧,这个是人家给他的,想怎么吃随他。”
索菲亚听到后笑着把糕点递给了正义小朋友。
正义双手接过油纸包,然后直接跑去了他的房间里。
不用猜了肯定是拿去留给明珠了,正义这小子并不太馋嘴,特别是家里的生活还好,加上学了中医里面的一些知识后,他这方面就比较克制了。
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他听方言说了一遍后,就记下来了。
过了一会儿,老娘和丈母娘他们也下班了,方言这边也开始炒菜。
然后大姐也骑车回来了,老爹和老丈人他们也从学校那边开车回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