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第119章 120、姜太公钓起来什么样的鱼?(2/2)
石涧仁看着那身穿唐衫的男人已经满头白,却戴着一副圆边墨镜,就有点轻轻皱眉,古时候真的没有墨镜一说,这特么几乎是现代服饰中观相师最讨厌的物件了,心灵的窗户拉上窗帘了还能看个啥?但还是安静的点点头:“没错,是我要卖掉一方先人留下来的砚台。”平心而论,歙砚真没有端砚值钱,这款砚台也不是出在相对能出珍品的康乾年间,詹浩思到香港请专家做了鉴定,最终确认是道光年间的名家之作以后,就开始待价而沽了!
果然对方一开口,就隐约跟石涧仁的口音有点渊源:“年轻人,是你在香港拍卖一方歙砚?”
清朝道光十年连升十级的国防部领导之一曾国藩,就号涤生。
没错!
有文字记载,湘南出身的曾国藩科举考到京城以后,十年间连升十级,三十八岁成为部委高级官员那真叫一个春风得意,于是就有人送上这样一方砚台,十星连珠正好暗喻了他的仕途升迁,更重要的是这朴素无巧的卵石一般砚台,正好迎合曾国藩自认为要如磐石一般不为外界所动,又要足够圆滑自然的处世哲学,喜爱非常,陪伴一生!
玩物丧志从来都是古代文人深恶痛绝的事情,可以琴棋书画陶冶情操,把玩物件,但是如果过于沉迷到什么东西里面,那就是大错了。
詹浩思是个有水准的,他也有大把办法规避这些,故意放出这个细节就是姜太公钓鱼,等大鱼来上钩……
曾国藩的政治生涯横跨三四个皇帝,自己留下庞大的宗族人脉,如果真是他的东西,既然在石涧仁师徒手里已经几十上百年,中间又经历过战乱更迭,也不存在所有权争夺关系,曾氏后人肯定会用大价钱收购的。
在这个网络世界刚刚兴起的2000年夏天,信息还没多爆炸,身处内地的诸位还不知道港台收藏拍卖界那方如卵石一般的歙砚有多火热。
但再加上那“涤生”二字,连历史学家都要好奇的多看几眼。
歙砚做不了年代鉴定,和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是用胶泥烧造而成的不同,其他三种名砚都是用当地特产的石材雕刻而成,歙砚的原料都是动不动上亿年的板岩石,所以要鉴定除了分析上面极少的附着物,只能走名家名款的路子,那些个无名之辈做的东西年代再久远也值不了几个钱,面对数亿年的石材历史,哪个朝代都没多远。
戴着墨镜的白头发背着手开门见山:“那你知道曾国藩曾文正先生么?”文正是曾国藩死了以后朝廷的谥号,这算是非常正式和尊重的喊法了。
名砚、名人还有传说,这方砚台已经具备了高价的特征!
也许从小水里来泥里去,石涧仁朝夕相处的砚台就跟寻常人家桌子上的菜碗一样用惯了,对底部的篆刻都没什么印象,东西好不好使,舔笔舒服就够了,现在需要用钱拿去卖了,他真心不会有多眷恋。
所以砚台很少出高价,除非是名砚,不光是名家制作的,还有就是名人用过的。
石涧仁略显不同的双手轻抱拱了一下:“知道。”
白头发墨镜下的眼神真的看不到,但肯定在细细观察年轻人一举一动:“你的身份信息在湘南凤栖县蒙山村,你的长辈还在那里么?”
对方如此清晰的就找到了自己的户籍资料,背景自然是深厚的,石涧仁却摇摇头:“那不过是就近找的行政自然村办证注册,我从蒙山之中来,至于那十万大山中的何处,我已经不记得路了。”
原本还站在白头发身后,带着蛤蟆镜的一个年轻人冲动的摘了墨镜往前走了一步,却被老人家抬手挡住,面朝石涧仁:“你姓石,听说你长辈姓梅……能带我们见见这位或许已经过世的长辈么?”
耿海燕站在石涧仁侧后方几米的地方,满眼的忧伤……这就是那落魄书生终究要飞黄腾达丢掉糠壳老婆么?
嗯,是糟糠之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