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都市言情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 第284章 反将一军!

第284章 反将一军!(1/2)

目录
好书推荐: 豪门狩猎:金主独捧小萌妻 山巅 刚想艺考你说我跑了半辈子龙套? 豪门盛宠:爵爷的萌萌小心肝 妖奴滚上榻:太子,哪里逃 我的军功能加点 凤箫鸳梦 邻家雪姨 爱上千年老妖 混血BOSS的刁蛮妻

第284章 反将一军!

徐妙锦的心里,突然升起了一股不妙的感觉。

为了保住徐家,她可没有少研究朱允熥这个人。

从前此人名声不显,外界传闻其“愚笨不堪”。

一直到太子朱标薨逝。

即使此时,朱允熥仍默默无闻。

甚至一度因在朱标的丧礼上,表现得不够哀伤,而被皇帝陛下所厌恶,认为其“天性凉薄”。

后来皇帝陛下要册立储君,本该作为第一人选的朱允熥,却迅速出局。

这其中固然有因他身份的原因,皇帝陛下担心他驾驭不了他娘舅家那些勋贵悍将。

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其不得皇帝陛下的欢心。

朱允炆则完全相反,让陛下非常欢喜。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一切已尘埃落定,朱允炆即将被册立为储君时,事情却突然峰回路转。

朱允熥竟站出来,在朝堂上公开反对立朱允炆为储君。

所有人都认为他这是疯了。

没有人看好他能成功。

毕竟,自古只有皇帝给的储君,哪有自己要的储君呢?

何况,这也与儒家的忠孝之道不符。

想自己索要来储君,只有像唐太宗李世民那般,搞玄武门政变了。

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朱允熥年岁不大,虽然有勋贵娘舅家的支持,自己却从来没有领过兵,也无李世民在军中那般高的威望。

朱元璋更不是李渊可比。

想搞玄武门继承法,只能说连门都没有。

就在所有人以为朱允熥这是痴心妄想,自取其辱的时候,事情的发展,却又一次让所有人都惊落了下巴。

朱允熥先是以诗才让皇帝陛下震惊,接着发明滚筒式复印机,随后,更是以为皇爷爷尽孝分忧的名义,亲手抓捕了自己的舅姥爷,大将军蓝玉。

紧接着,蓝玉在朝堂上说出了故太子朱标生前的心愿,皇帝陛下大为触动,最终,朱允熥在朝堂上的一通哭泣,定鼎乾坤。

皇帝陛下改变了立朱允炆为储君的主意,转而改立朱允熥为皇太孙。

再后来,便是吕妃身死,朱允炆也被终身圈禁。

执掌朝政的朱允熥,则开启了大张旗鼓的改革变新。

在原来的徐妙锦看来,朱允炆这个人,耳根子太软,很容易受身边文臣的蛊惑与摆布。

再加上黄子澄之流的本事有限,因此,徐妙锦并不看好朱允炆。

就算他登基称帝,也未必能坐稳皇位。

为了保险起见,徐妙锦的办法,是多头押宝。

一边让大哥徐辉祖紧跟朱允炆,另一边则让另外两个哥哥,与姐夫燕王朱棣,妹夫代王朱桂保持密切的联系。

在徐妙锦的分析中,皇帝陛下分封诸王的国策,是给大明埋了一颗大雷。

皇帝陛下在世时,一切好说。

一旦驾崩,朝廷与藩王之间的矛盾,必然不可调和。

大乱必起。

那时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徐家要想在这种乱局中保全自身,唯有分别押宝。

这样或许会牺牲家族中的一两个人,但徐家整体仍然能屹立不倒。

大明能看出藩王隐患的人,并非只有徐妙锦一人。

实际上,大明朝堂上的有识之士,都看得清清楚楚。

就连黄子澄,齐泰之流,对此亦是心知肚明。

要不然,历史上的他们,也不会在建文帝刚一登基,便将削藩作为头等大事来办。

若说有谁没有看出来,大约也只有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老朱了。

在老朱眼中,分藩既可以塞边以防止外敌入侵,又能在朝堂出现奸臣掌权,后来的皇帝大权旁落,朱家政权不保的时候,起兵勤王,从而确保朱家天下的稳定。

皇帝与藩王,作为一家人,可以互相倚仗。

如此一来,权臣想要掌握朝廷的权力,夺取大权,改朝换代,就得掂量掂量外面的藩王是不是答应。

这是老朱从民间宗族里得到的经验和启发。

民间的大家族,都是靠主家和旁支互相守望,互相支持,势力才能稳定。

至于由此而带来的隐患嘛……

以老朱的精明,当然也不是完全不知道。

只不过,在他看来,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朱家的子孙,就算因此而起了争执,有了矛盾,乃至大打出手,可不管怎么争,江山还是在朱家人手里,总好过被外人夺去。

周王室分藩,有八百年江山。

秦始皇一统天下,却不分封藩,二世而亡。

试想若秦始皇横扫六国之后,不设郡县,而是学周王室那般,分封诸王,分别派自己的儿子出去镇守,那恐怕陈胜吴广的起义,就会在第一时间被镇守当地的藩王镇压,而无须等反应缓慢的中央王朝做出决定,遗误时机。

六国贵族,也不可能纷纷复僻。

刘邦项羽亦难以趁势而起。

秦朝的天下,或许便不会二世而亡了。

诸王哪怕起兵造反,夺了江山,杀了皇帝,那也还是朱家子孙。

就好像民间的同姓宗族,内斗从来都不少。

可一旦遇到外敌,仍然会团结对外。

同姓宗族的人越多,势力越大,地位越稳固。

不管彼此之间怎么斗,都不会改变这一点。

故而,在老朱的视角里,分藩是十分明智的做法。

分藩之后,互相守望,才能让江山稳固。

事实上,老朱的这种想法,也并不能说错。

回过头来看历史,假设没有分藩,没有朱棣的北平起兵,大明江山落入建文帝手中,以他软弱又刚愎自用的性格,恐怕二三十年后,被朝廷权臣将权力架空的可能性不小。

江山形式上的统一,只要十年。

但人心的稳定,却可能需要五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三代人之后,王朝才会进入稳定期。

因为这时候,天下人都认这个王朝了。

刚开始的一两代,亲眼见证了改朝换代,对于新生的王朝,通常是没有多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

毕竟,城头变换大王旗的事,仍然历历在目。

在他们的世界观里,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一次,也不足为奇。

只有在王朝统一后才出生,在江山稳定的环境里长大的人,才会觉得王朝是天经地义的存在。

对改朝换代感到不可思议,至少认为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其实与人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一样的。

和平年代出生长大的人,根本无法想象战乱年代的生活,也从本能里抗拒这种事情发生。他们也会自发的维护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诸天模拟:从莽荒纪开始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文明试炼:从华夏永昌开始 同穿:速通诸天从打爆大筒木开始 霍格沃茨:别叫我制杖师 人在箱庭,从落地成神开始 超级财阀,从差点失业开始 我真的是正经法师啊 北美暴警:从抓捕吹牛老爹开始! 重生后再也不当破碎的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