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渭水大战之一(1/2)
在经过了上一次的正面猛攻后,征西军司意识到,正面强攻河东军大营,恐怕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虽然刘羡在渭南布置的兵力并不多,也就五千人。可实际上,因为三座渭桥的存在,使得刘羡可以随时更换渭南营垒的防御,所谓的渭南渭北之分,是对不能渡河的征西军司而言。但对于刘羡的营垒布置来说,它本质上就是浑然一体的防御体系,简直是一座横跨渭水南北的城池。
阎鼎对此做过分析,这三座渭南的小垒,就好比是城防中的翼城,是专门用来消耗对方兵力的。
所谓翼城,便是主城外突出来的小城,因形似双翼,故称之为翼城。翼城看似势单力孤,实则随时能得到后方主城的支援。如此一来,守方仅需要用少量的兵力驻守其中,就可以牵制多达数倍的敌军。而攻方即使攻下了翼城,却无法破坏守方的主体防御,还是得一步步往前推进,这就又给了守方反攻的机会。
而比起寻常的翼城,刘羡的布置又更麻烦一些。因为寻常进攻一座有翼城的城池,不妨碍同时进攻其余没有翼城的城墙,攻方可以寻求用多点开的方式,令守方顾此失彼。但现在,由于三座渭桥都在刘羡手中,西军又没有渡河的方式,导致西军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进攻这三座小垒,
结果就是此前所遭遇的那样。即使在各方面上,西军都占据优势,结果竟然是无法拿下营垒,而且造成了大量的伤亡。
休战的这几日,征西军司内部就一直在做讨论,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个难题。众人一连献了数策,各有所得。而眼下,终于到了实施的时候了。
这一日上午,天空晴朗,一片蔚蓝中没有一朵白云,人们头顶只有一轮光芒万丈的太阳。暖洋洋的阳光挥洒下来,涛涛渭水卷起金无数。而此时随着北风呼啸,暑气泄失,温度骤然冷了下来,士卒们已经换上了皮袄,他们不时可看见成行掠过的大雁,然后消失在远方巍峨的秦岭山脉尽头,只剩下落木萧萧。转眼之间,已是中秋了。
此时张光在渭南的西垒中巡营,眼看渭桥上聚集有一些士卒,似乎在相互议论,不禁生出几分好奇,对身边的刘义问道:“他们是在议论什么?你知道吗?”
刘义是他的老部下,早年大家一起在马兰山遭遇马兰羌的围攻,算是过命的交情,因此后来派义师前去支援朝廷时,他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刘义。如今刘义随刘羡一同返回关中,他又重新被划归到张光麾下。
刘义看了一眼远处,看见了几张熟面孔,回禀道:“明公,他们大概是在讨论,这次元帅重授的军职。”
“军职?”张光哦了一声,人活世上,所求无非是荣华富贵,这次刘羡对军队的改编,便相当于变相表明了,其势力中,不同人员现如今的地位。将士们议论这个,倒也无可厚非。
他道:“这有什么可议论的?”
刘义道:“大家多是在为明公不平,明公与元帅有故,还以为能沾点光,多升两级,没想到居然与卫博那些上蹿下跳的人同品,实在叫人咽不下气。”
不意听闻此言,张光对此大为不喜,继而他责难道:“这都是什么话!是为我不平吗?是为自己鸣不平吧?眼下大敌当前,危难还没有解除,就先讨论这些东西,莫非已经得胜了么?”
“你去把领头说话的,抓起来,打一顿鞭子,再告诉他们,元帅传出的消息,西军马上就要再战了,富贵都是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若是真有本事的,就第一个上阵杀敌,在这里抱怨算什么大丈夫?到那时候,若是元帅克扣他们的功劳,我自会为他们领命!”
他既如此说,刘义自不敢怠慢,连忙带着一干士兵过去,将渭桥上聚众的人群给驱散了。张光虽然为人和善,但治军严格,极不讲人情,将士们听说他过来,连忙就如羊群般驱散了。只剩下那几个领头的,被刘义捆起来当众鞭刑。
此时张光的两个儿子,张玟与张援都在身边。他们业已成年,都是军中冲锋陷阵的勇士,见此情形,无不觉得父亲有些小题大作了。张援小心翼翼地说道:“大人,这又不是什么大事,治军讲究恩威并施,抓大放小,您未免也太过严苛了。”
张光却摸头叹息道:“若是平时,我自然不会管,可现在还处于大战之中,怎能有片刻松懈?上次我就是心软,答应帮卫君向元帅请战,结果白白折损了几千人,这下场还不够惨痛么?”
“更何况,如今大军草创,正是相忍为公的时候,若是让这种言论散播出去,同僚相争,太影响士气,战场上又该如何共生死呢?”
他如此谆谆教诲,张玟二人自也心悦诚服。说巧也巧,言语间正谈及战事,长安城内也就再次出兵了。
迎着扑面而来的北风,接近十万西军人马从城池中鱼贯而出,继而在长安城北拉开阵线,长达十数里。很快战鼓如雷,绵绵不绝,河东人可见他们各自在渭南营垒前列阵,只是这一次,他们并不像上一次一样,均匀地将士卒分布在三座营垒前,而是呈现一种西重东轻的阵型。
张光身为宿将,当即就在心中揣测对方的意图:经过上次的教训以后,西军大概认为,同时进攻三个营垒,还不足以完全展现西军的兵力优势。那不如干脆集中兵力,先攻破其中一个营垒,一座一座地夺回渭桥,得尺为尺,得寸为寸,虽不足以一口气取胜,但胜在稳妥。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若张光还是对面的将领,大概也会采取这样的举措。但对于此时身为西垒主将的他而言,就不是一个好消息了,这意味着这一次西军对他的攻势,将会空前猛烈。
好在张光从不是一个缺少勇气的人。当年齐万年之乱,比现在的情形要恶劣得多。那时其余盟军全军覆没,他身在马兰山,手中带领着区区数百人,却被数十倍的羌人围攻,内外消息断绝,根本不知道关中的变化,这是何等之绝望!可即使如此,张光仍不愿投降,其忠勇之程度,一度为人比作耿恭再生。
此刻眼见西军即将展开进攻,他一面向刘羡传令,一面令麾下将士在营中布阵。对于方才他下令鞭打的几名军官,他则善加抚慰,让他们与张援、张玟一同作战,以表自己的亲近之心,宽解他们身上的怨气。
他再次向将士们鼓舞道:“若能坚持得胜,区区富贵而已,何足道哉?若能流芳千古,死得其所,丧命也是登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