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仗还没打,我先立功!(1/2)
第248章 仗还没打,我先立功!
马寻不是第一次出征了,所以还是有些经验。
唯独不同的是上一次出征的时候还是“孤家寡人”,这一回就是有了妻妾不说,还有个胖儿子。
刘姝寧满是担忧,“甲胃这些用不著我来准备,换洗的衣物给你准备好了。
秋冬、春夏的衣裳都有,你又那么爱乾净,穿脏了、穿破了就扔掉算了。”
这就是家底子厚带来的底气,以前一块烂布还要小心的收著,想著什么时候打补丁还能派上用场。
现在就不用了,马寻基本上是没有穿过破衣服了。
看到马寻点头,刘姝寧就说道,“多想想我和驴儿,在外头务必多加小心马寻还是点头,有人关心的感觉確实很棒。他不觉得这是锁,真要是走到哪都无牵无掛的,那才是灾难。
坐在一边的刘伯温开口说道,“朝廷此次出军,想必是要彻底灭了元廷。”
马寻非常认可,“此前蒙古人败退,只是未伤根基。这一战若是功成,说不定真能得百年安寧。”
別看马寻的话似乎有些夸张,不过这也是实情。
丟了北平、开平,被大明从中原赶了出去,这对於蒙古人来说確实是灾难。
只是实事求是的来说,现在的蒙古人还有一战之力。他们现在还没有退化到游牧部落,他们还有一定的实力去威胁到大明的北境。
甚至就算是现在,河西走廊也不是被明朝完全控制,蒙古人的势力依然在河西走廊存在。
所以西路军的任务之一就是扫清河西走廊的蒙古势力,这对於大明来说有著极为重要的意义。
燕云十六州丟了近四百年,但是自中唐时期开始,汉族政权就再也没有涉足过河西走廊了!
重新夺回河西走廊,爭取灭掉蒙古,这就是明朝上下的心愿,这就是可以超过汉唐的功绩!
因为汉朝没有彻底的灭掉匈奴,而唐朝也没能將突厥彻底的解决掉。
对於中原王朝来说,外敌始终是来自於北方的游牧民族。
刘伯温看向马寻,认真叮嘱说道,“既然你隨军了,务必要时刻注意其余两路大军的动向。朝廷若想攻破和林,至少需两路大军才能功成。”
这一点马寻心里有数,“岳丈放心,虽说三路大军都是远隔千里,只是定下了行军、合兵之期,也会不断派出哨骑、信使。”
没有无线电、卫星,这时代的传令基本上就是靠人力、靠马力。
飞鸽传书之类的或许有用,但是在战场上基本上用处不大,主要是隔的实在是太远了。
所以有时候也不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是单纯的联繫不上。
“其余不说,魏国公用兵大可放心。”刘伯温再次叮嘱说道,“只是你既然隨军,务必辅佐好他。节制好诸將就行,你此前弹劾了永嘉侯,也不在乎多得罪其他人。”
马寻好像理解了,“岳丈的意思是魏国公就算不会轻敌,其他將士有可能因贪功裹挟著他?”
刘伯温说道,“我倒是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出现,以魏国公一向的威望也不用过多担心这些事情。只是此前征蜀已有事端,还是小心一点的为好。”
马寻更加严肃了,“岳丈提醒的对,我本就担心军中滋生轻敌的风气。一旦有將校轻敌冒进,肯定牵一髮动全身。”
刘伯温觉得孺子可教,叮嘱说道,“你平时谦逊温和,只是此战太过重要。
所以你既然去了军中,万万不可再像如今这样谦逊温和。
1
马寻肯定也知道这个道理,“岳父说的是,我若是只图功劳、玩乐,就不会去军中了。”
军中是什么样的地方大家心里都有数,有些时候就是靠实力说话,身份不一定够用。
处处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那显然也不合適。
朝堂上的一些人际关係到了军中,还真不一定適用。
和刘伯温、刘姝寧说完话,观音奴悄悄的走了过来,“您怎么就不跟著东路军?”
马寻也有些失落的说道,“我也想要跟著东路军啊,听著就是有机会立大功的。”
“我都白准备了!”观音奴有些懊恼的说道,“东路军出居庸关,经应昌府攻和林,这一路本是我最熟悉的,先前也找了不少人帮你问明路线。”
观音奴是有资格这么抱怨,因为马寻此前確实让她收集整理一系列的资料。
主要也是从应昌到和林的地理、水文,这就是担心大军在行军的过程中迷路,担心大军找不到水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