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花朝廷的钱办自己的事(1/2)
第287章 朝廷的钱办自己的事
几百年后,有一位伟人评价孔家才是中国最大的地主,
这不是在夸张,而是一种事实上的陈述。
孔家的土地到底有多少很难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数万亩土地就是最保守的说法。
作为孔圣人、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的后裔,孔家人得到了很多的特权。
比如加封號、赐府邸、赐田、赐民,给予免差轻赋、优学优试等特殊待遇,更特许衍圣公对管辖范围內的地租、集市银等租税徵收的权力,
歷朝歷代一直都是对孔家赐以祭田,除此之外还有私田等。
祭田、学田主要来自钦赐,部分来自捐献;私田主要是自置,部分来自垦荒、接受投充、夫人陪嫁等。
祭田和学田,不向政府纳税,孔府私田则在纳税之列。
作为孔子的后裔,在曲阜的孔氏族人,有很多的免粮地和轻粮地。
种免粮地的族人既不向国家交纳租税,又不向孔府交粮,完全是自种自吃,並且不出地方上的杂差役,轻粮地则是向政府交一部分很少的租税。
有说法到了民国时,孔府的土地超过三千五百顷,但是这个数量还是不准確的,因为没人查的清。
孔府的土地也分布也非常广,可不只是曲阜一地,全国近十个省有他们的土地。
让马寻愤怒、不满的是孔希学的贪婪,按照正常的规矩来说,孔府的祭田所得应该分为三份。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一份用来作为孔庙的维护修,另一部分用以在全国范围內培养读书人,第三部分才是孔家人自用。
但是现在呢,孔希学直接將维护修孔庙的费用挪到朝廷这边来,想要让朝廷承担这份责任。
而孔家人呢,他们享受著孔子后裔的各种优待,但是连最基础的祭祀圣人都很难有诚意,还想著以此来要挟朝廷,和朝廷要恩典。
马寻看向孔希学,问道,“衍圣公,若是我没看错。汉武帝时朝廷拨地百顷,用以维持祭祀活动的开支,是这个道理吧?”
孔希学连忙说道,“回徐国公,確实如此。”
马寻点头又问道,“汉光武帝时又拨了良田无数,还在周边州县拨地给孔府,那时孔府土地就有数百顷了,对吧?”
看到马寻要盘帐,孔希学连忙说道,“徐国公明鑑,那是太过久远之事。朝代更替等,又有战乱,好些地都散失了。”
这个理由看似无懈可击,朝代更替、沧海桑田,当年属於孔府的地现在未必属於孔府。
马寻笑著问道,“我看未必吧,朝代更替大致不会削减孔府田產。我记得北魏孝文帝增加祭田三百顷,山东和河南的佃户耕种,每年按时向孔庙缴纳租税。隋书所载,孔府土地过千顷。”
孔希学脸色就难看了,连忙说道,“徐国公,女真南下,很多田地散失了。”
不承认,那马寻就再次问道,“不对吧,忽必烈不仅是让你北宗为大宗,还查清孔府田產归还,甚至赐你们牧场,专门为孔庙提供祭祀用的牛羊。要说孔府有牧场,是蒙元时期开始的吧?”
看到孔希学支支吾吾的不说话,不少人心里也明白。
能够站在朝堂上的都是聪明人,那些武將们或许不懂太多,可是这时候不说话就好。
其实很多武將看看是对读书人各种瞧不起,但是骨子里对於一些读书人还是敬仰的,
尤其是孔圣后裔等,这就是自带光环的。
至於文官们其实也明白一些事情,只不过关係著孔圣后人,很多人就算是心有所感也不会说出来。
更何况也有正当理由,那就是祭田,这些田地是用来祭祀孔圣,供养孔圣后裔,田地多一些也没关係。
反正是朝廷的地,是朝廷减免税收,和这些文官没有直接的利益关係,大家自然也就不愿意去得罪人。
马寻这个愣头青不管,他现在居然直接將一些事情挑明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希学再去哭穷,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朝廷可以出钱修建孔庙,可是这绝不代表你孔圣的后嗣就不去承担原本应该承担的责任。
孔氏一族自然会有穷人,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衍圣公这边肯定不会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