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人才难得(1/2)
第297章 人才难得
对於国子学上下来说,紧张又激动,甚至有那么些委屈的情绪也无法掩饰主管国子学的徐国公好像是又想起来他的差事了,被忽略许久的国子学又一次进入他的视野了。
一年来个三四次,这哪里是主管国子学该有的样子啊,这对於不少士子来说是极大的打击。
而且国子学的两任祭酒都和他关係不好,第一任祭酒是被贬官,第二任祭酒则是没少被徐国公训斥、责骂。
但是要说这位徐国公多么不合格,那也算不上,他只是来得少而已,不代表一点不闻不问。
旺財安稳的停在了国子学门口,何大立刻牵走它。
“下官国子学祭酒王禕,见过徐国公。”
马寻微微点头,说道,“今科赴试学子入学舍,以施政是宽还是严作篇策论。”
这是提前『殿试”,当然前提得是这些人能够在会试脱颖而出。这些科举出身的人可不是自会四书五经,也要懂一些施政理念。
不要说王禕了,就算是国子学的一些教授、学子们,也都振奋起来了。
元朝『失之以宽』”,这是很多人的论点。而现在大明管的太严,这也是不少人的抱怨。
以徐国公的地位提出这样的论点,那显然也是有原因的。
刚刚进入国子学,马寻就开口了,“將荫监、举监、贡监学子名录递送上来。”
这就是国子学学子的主要来源了,举监是二十五以下的落第举人,这是有潜力的。贡监是地方府州县学向国子监贡送的优秀秀才。
荫监就不用说了,那就是祖辈对朝廷有功,子弟可以入学。
例监还没有出现,那就是交钱的学生,得到明朝中期才有可能出现。
也就是意味著现在的国子学水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要么就是有著真才实学,是这个年代读书人当中的依者,要么就是家里有功劳。
像马寻先前將常升、邓镇等人骗过来读书,那都算不上真正的“荫监”。
马寻隨口问道,“我看著这名录,还有一些勛贵人家的幼子没有送过来,这是怎么回事?”
王禕立刻回答说道,“回徐国公,多是请假,或是其他理由,我等也无法强行將人带来。”
因为在朱元璋的认识里,皇子需要学一些国事,勛贵子弟未来都是有军职等,这都是要学『实学”。
对於这些人,朱元璋的要求是识字就行,不需要舞文弄墨,学会了『专业知识”就行勛贵的儿子,学会带兵打仗、骑马射箭,这才是基础,
不过朱元璋也觉得承袭职位的將官子弟骄奢安逸,大多不称职。
所以就著前年马寻將常茂、邓鼎等人送来『进修”的藉口,现在勛贵人家年幼子弟进入国学读书。
还是不需要学文章等,但是得有最基础的一些文化知识等,毕竟陪太子读书的名额有限,也担心一些勛贵人家的子弟完全不读书。
这一下马寻的脸色难看了,“去各府,各府没来报导的,直接將人带来。去宫里说一声,请皇后殿下、太子妃殿下训诫勛贵人家主母。”
王禕脸色是忍不住的高兴神情,那些勛贵子弟他是一个个的惹不起。
可是现在徐国公直接去抓人,不只是收拾那些逃学的学子,连那些勛贵的父母估计都要被批评了。
马寻隨即继续翻著荫监学子名录,“考勤如此糊弄,本就不指望他们学的多深,就这还在偷懒!偷懒者,一律二十戒尺,將人拎过来我亲自打!”
王禕更是高兴,那些小霸王们真的不怕国子学的教授、讲习,很多人都是连王禕这个祭酒都不怕。
但是估计一会儿不用想了,那些小霸王们要求饶了,有错也好、没错也罢,见了徐国公就逃不了好。
马寻再次来到国子学,第一炮不是去对付王禕这些看似是不对付的,而是先处置那些关係紧密的勛贵人家。
这在不少人看来就是深明大义,这就是掌管国子学该有的样子,
马寻坐在椅子上,仔细的翻看著名录,再仔细查一查学员们的『学分”。
国子学学子入监,需一年半时间在正义、崇志、广业三堂熟习儒经。
文理顺畅者,升入修道、诚心二堂学习歷史,时间也是一年半。
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才开入率性堂。
在率性堂內每月考试一次,成绩优秀者给一分,良好者给半分,差劣者不给分,最优秀者一年內能取得八分,就算是及格。
马寻仔细看了看名录,“这修完八分的人,先留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