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抄家灭族朱老四(1/2)
第365章 抄家灭族朱老四
朱樉等人迟早是要就藩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对於迁民这件事情,马寻自然也没有什么好反对的。
现在明朝很多地方荒无人烟,但是人口稠密的区域也不少。
强制性的让人背並离乡確实不人道,但是这类事情在歷史上屡见不鲜,也会持续下去因为为了发展,有些事情就不得不做了。
至於西汉时期的陵邑制度看似不错,通过强制迁移关东豪族至陵邑,实现“强干弱枝”策略,既削弱六国旧贵族势力,又充实关中人口,形成“实关中”政策。
不过这样的政策也有利有弊,比如说关中人口增加,权贵反对,以至於政策被废止。
很难说朱元璋强征江南富户到凤阳算不算陵邑制度,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不少江南人提起这件事情深恶痛绝。
这就是朱標和马寻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必须要让一些江南富豪等明白朝廷的决心。
盛大的祭祀活动开始了,朱標与一眾皇室宗亲身穿祭服,开始了祭祀。
马寻与一眾文武官员身穿朝服,他们自然也需要参与这一场祭典。
朱元璋亲写祭文,朱標在深情诵读。
大白话的祭文让不少官员以及乡老等等暗自垂泪,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皇帝过去的悲惨遭遇还真是让人闻者落泪。
礼部和工部的官员们也开始行动起来了,因为刘继祖正式被追封为义惠侯,刘英自然就承袭爵位了。
祭祀的大事忙完,马寻马不停蹄的带著朱標到了龙兴寺。
朱標打量著龙兴寺问道,“舅舅,要不要在您当年出家的寺院请高僧来主持龙兴寺?
+
马寻立刻摇头说道,“用不著,真要是佛法造诣等,天界寺的高僧更多。这是你爹当年出家所在,和我没干系。”
朱橘就说道,“这寺庙真大,不比应天府的寺庙小了。”
这是事实,到底是朱元璋曾经出家的寺庙。虽然是择址重建,显然不可能就是完全復原,这座龙兴寺的规模肯定也翻了好几倍。
別看表面上是马寻择址,可是实际上是朱元璋亲自安排,凤阳这边的情形皇帝清楚著呢。
这毕竟是明朝的发祥之地,所以朱元璋亲自书写碑文,亲笔写下『第一山”,这一切也都使得重建的龙兴寺在某些方面比天界寺更『权威”。
朱標仔细检查著龙兴寺,因为下一回来检查的肯定就是朱元璋了。
明皇陵算得上是已经基本建成,等到真正的彻底完工,大概也就是两三年的事情了。
到了那时候肯定不用想了,必然是朱元璋回来亲自祭奠。
说起来朱元璋到现在都没有修帝陵,大致的位置基本上选择了,肯定是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但是这就是选择了大致的地址,没有真正的动工。
这一位皇帝和歷史上很多皇帝不一样,没有搞刚登基就开始修陵墓的动作。
毕竟现在明朝的很多大工程还在继续,现在想要进行新的大工程都有些费力,更何况还有一些战事未了呢。
祭奠已经完成,龙兴寺的视察也完成,朱標顺便也检阅了一番留守司的兵马等等。
一切看起来都是十分的顺利,只不过这也就意味看真正的事情即將开始了。
朱等人长期驻守在凤阳,明面上是种地、练兵等等,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几位亲王权力很大,可是不管是兵马的调动还是地方政事的干涉,他们都没有资格。
这就是明朝藩王的一个基本要求了,看似是给了兵权,但是三卫所本质上还是属於朝廷,毕竟兵马、將校或者粮餉等等,都是朝廷直接负责。
在地方的藩王看似无比尊贵,但是他们不得干涉地方政事,没有旨意不许见地方官。
这是藩王们的待遇,以及对他们的限制,这和太子朱標可没有关係。
毕竟朱標已经开始观政了,已经正式的开始处理大大小小的一些政事了。
朱標直接选择在中都皇城升殿,凤阳府的大大小小官员自然需要去拜见。
“凤阳乃帝乡。”朱標看著官员们,认真说道,“早年凤阳凋,父皇迁民二十万以充帝乡。只是这些年,新民、旧民多有衝突,诸位以为是何缘故?”
迁民,基本上都是一些江南富户,这些人算是在老家有权有势。
而到了凤阳,他们可就没有了很多的特权,甚至是“低一等”。
至於原先的凤阳人,他们自认为是土著,这些年皇帝多多少少也给了一些关照。
所以想要在凤阳发展的迁民,或者是那些想要保持著地位和特权的土著,这两个群体之间的衝突可不算少。
马寻带头出班说道,“启奏殿下,臣以为新民与旧民的衝突,多是利益所致。”
朱楼就开始添油加醋了,“启奏皇兄,臣弟久居凤阳。眼见不少凤阳新老居民衝突,
也有勛贵府中之人作恶。”
朱櫚也开始下场泼油了,“皇兄明鑑,此前凤阳府知府贪赃枉法。当时虽震一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