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噩梦降临(1/2)
第410章 噩梦降临
马寻將一些事情当真了,就意味著不少人的压力很大。
先敲打了一些季亨这样的地方官,接下来的一些人就会变得更加不好过了。
现在皇权强势、勛贵势大,所以一些文官就在叫苦不迭。可是如果一旦文官做大,他们可不见得就会对皇权、勛贵客气。
在堡宗之后文官集团的势力不断强大,皇帝和文官爭权的事情非常常见,一些矛盾也激化的厉害。
堡宗一口气几乎葬送了所有的勛贵实力,那时候勛贵在朝堂上几乎没有发言权。
作为天子爪牙的锦衣卫指挥使,也会被文官直接在朝堂打死。
忧国忧民的士绅,直接打死官吏、不许朝廷的官员下到地方查税。
所以谁也別笑话谁,无非就是谁的权力大而已,大家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马寻居高临下俯视著士子,“听闻你们对朝廷政见多有异议,正好本公在陛下面前还算有些薄面,你们说与我听,我去奏报陛下。”
好几个士子身体微微一抖,这显然是怕了。
朱棣立刻蹦出来,“本王乃皇帝陛下四子,受封燕王。你们畅所欲言,本王必奏报陛下!”
脸色惨白的士子们摇摇欲坠了,豆大的汗珠不断的滴落。
平时大家高谈阔论,那是因为没有什么所谓的贵人,那就嘴巴上没把门。可是现在面对亲王、
国公,哪还敢说什么。
白衣傲王侯,说笑呢!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真有那个才华和本事,早就被徵召了,早就去国子学读书了,朝廷现在依然缺官严重,有才不怕没官当,而不是结社互相吹捧。
马寻扫视一圈,平静问道,“陛下早前规定学子安心读书,不许结社、妄议朝政,你等为何不遵律法?”
这些学子更加瑟瑟发抖,他们做了些什么,自然也都心里有数。
马寻继续问道,“唐时有读书人切学问,志趣相投,倒也有文人社集。真要算起来的话,魏晋之时就有不少文人雅客聚会,这也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你们是在效仿前人?”
一个士子慌忙开口,“回徐国公,我等就是切学问、探討经义。”
如果结社只是切学问等等,这自然没什么问题,朝廷不是不许读书人往来,你切学问、共同提高,没人说你的问题。
现在这个年代户籍比较严格,出门都是需要路引等等,但是秀才这样有功名的学子就无需路引,他们可以四处走动,
不管是走亲访友,还是去其他地方求学,朝廷都不阻止,只要你自认为有必要、只要你的经济条件允许。
“切学问?”马寻有些嘲讽的问道,“你们探討的是救亡图存,还是治理天下?我先前倒是留意一下,你们之中还有白身吧?”
季亨等地方官也开始害怕了,说到底就是这些学子实在是太放肆了。
平时这些官员也懒得管这些“雅事”,导致的结果就是学子们越来越放肆,从最初的探討学问变成了到对朝政的择击等等。
马寻看著这些人,说道,“蒙元好啊,汝等倘若在蒙元,你等就是儒户!”
有些人忍不住身体一抖,因为在最初蒙元统治时期,这些所谓的儒户是和僧侣、道士一个概念,儒家子弟就是和尚、道士,这是有宗教意义的。
“你们可是江南人,知道吧?”马寻指了指这些学子,调侃说道,“以你们的才学,也得不到儒户,说不定还得是奴僕。”
知道点歷史的士子更是心里发抖,他们也都明白马寻的意思。
在元初,很多儒户最初都是奴隶,可以通过身份认同脱籍。再者就是在整个明朝,北方的儒户待遇都是元朝南方士子,北人和南人就是身份的区別。
马寻冷著脸说道,“我记得蒙元之时,江南各地学粮,赡土兴学,不需政府负担,是不是这么回事?”
明朝的读书人免赋税、免役,其实元朝得了功名的读书人也是这待遇。
但是听听马寻说的那些,江南这边的类似於生等是朝廷给与补贴。但是在元朝的时候,各地自筹、兴建学舍等元朝政府一概不管。
听起来很糟糕,但是一些学子还是趋之若鶩。
原因非常简单,在元朝哪怕只是参加过乡试,回乡都比一般百姓身份高一头。
他们不仅继续维护儒家规范,也成了地方与国家之间的枢纽。
当时的元代基层管理说到底其实靠这些落榜土子稳住江山。
马寻指了指在场的士子,“两宋倒好,刑不上大夫,无非是给四处发配、折腾罢了。百姓承担役赋税,土地兼併无需限制,朝廷允许地主等放高利贷等,这倒是对你等都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