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保护性兜底(2/2)
日本私立大学研究经费远不如国公立大学充足,理工科实力也远不如国公立,就更不要说和帝大想比了。
如此一来,早庆的硕士生质量可想而知。
更要命的是,早庆都以文科教育为主,而这一类型毕业生只有法律等少数学科,以及专门从事研究的学生适合考研乃至读博。
更多的根本没必要深造,最好是本科阶段直接就业。
学校教育水平一般,再加上又主打文科,早庆的研究生入职率自然高不起来。
当然,庆应还是比早大稍好一些的。
因为人家庆应有自知之明,扩张的规模很小。
早大就不一样了,想要一口气吃个胖子。
现在惨了,硕士生就职率不仅比帝大好的国立大学低,也低了庆应一大块。
“行吧,唉,谁让我是早大毕业的呢?”
竹下雅人怀疑这里边有阴谋存在,可能正是有他在,早稻田才如此疯狂的扩招。
毕竟他虽然不能说是和早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也足以称得上影响颇深。
如果他不救早大,就看着早大声誉受损。不仅在学弟学妹,以及前没面子,还会被其余人嘲笑。
大家不会看早大有多坑,只会觉得他竹下雅人无情无义,自己的母校都不管不顾。
“不过,只单独招聘早大学生也不好。好不容易让公司各大学毕业生的情况趋于平衡,这样不是再次打破了吗?”
早大在日本的地位有,但远不如东大和京大,在研发等领域,就连国立上位都比不了。
他可不想为了一个早大,影响公司在东大等顶级大学的招聘。
“嗯,那就都进行招聘吧,避免出现不好的情况。”
竹下雅人想了想,最终还是决定破财消灾。
每年多点钱养人,总比破坏企业形象来的好。
再说了,这些没能成功拿到内定资格的学生,只代表他们的面试能力有所欠缺。
如果放到正确的岗位,未必没有一番作为。
“咦,貌似也不必这么麻烦?”
竹下雅人看着文档上12所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想到了一个更好的点子。
这12所大学,每年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总数,也才在10万人左右。
扣除地方中央公务员、国内外想要更进一步深造的、自家有产业需要继承的,每年流到招聘市场的不会超过7万人。
这七万选择就业的,大多数都可以入职国内大手企业,少数也可以在中小企业拿到合同。
无法找到工作的人数,每年不足1万人。
竹下雅人准备将这些人全包下来,至于具体的工作由各大子公司进行安排。
当然,因为这批人属于别人打包剩下的,所以薪资会低于星海集团优中选优招聘来的毕业生。
那批先选上的毕业生,如果年工资平均可以达到500万以上。
这批打包的估计只会有400万水平。
当然,这一水平同样不算低。
因为一般日本公司,哪怕是大手公司,毕业生的起薪也就20万日元水平。算上半年奖,一年的工资也就300万水平。
再说了,星海集团可是有交通补贴和住房补贴的。虽然不多,但每年也有50万日元。
零零散散的算下来,基本都可以在日本任何城市生活,并且达到平均水平。
是的,星海集团的招聘,员工并不一定能入职东京。
尤其是打包而来的毕业生,基本去向就是地方。
至于实在想留东京的,也没问题,就是岗位会糟糕一些。
钱少事多的某些行政岗,会是他们的办公地。
当然,行政岗也有清闲的工作岗位。
但那些要不就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岗位,要不就是留给企业领导和外面关系户的。
偶尔有非关系户,估计也不愿意在那些岗位。因为那里属于新人坟墓,什么都学不到,升值加薪肯定没你事。
有了新的设想,竹下雅人立刻行动。
他先召开会议,将这件事说给公司领导层听。
“大家觉得,我这样做有没有什么问题?”
“我觉得挺好,可以拉进我们和顶级大学的关系。”
垂井康夫第一个赞成,他最近可是被很多想要拉关系进星海集团的亲朋老同事烦死了。
但公司又有规定,每年关系户的招聘名额不能超过总数的5%,让他是左右为难。
现在好了,有机会全部打包带走,他自然很乐意看到。
“嗯,我也觉得这个招聘政策很不错。”
罗杰斯同样很快赞成,他虽然是外国人,但在日本生活工作了几十年,基本可以当做日本人看待。
他同样被亲朋好友烦的不行,每年的入职名额给谁都为难。
是的,星海集团高层领导都有可以免试入职公司的名额。
但星海集团的领导数量多,再加上名额大多在竹下雅人手里,导致他们就算贵为副社长,名额也不足5个。
这么点,自然不是很够。
现在公司政策放宽,他们总算可以舒一口气了。
两人之后,西村雅晴、嘉本隆正、小林博明等人,很快也跟着赞扬会长英明。
唯独斯卡利和卡林斯基没有发声。
不过这也正常,两人都是外国人,并且在公司内部根基不深,名额什么的还会有剩余,对此自然无所谓。
对此,竹下雅人也不在意。
他很快笑呵呵的说,“既然大家都同意,每年的费也不多,那就这样决定了。”
政策决定好之后,可不能就这样干巴巴的发送出去。
竹下雅人准备让负责公司对外公关交流的罗杰斯出动,去各大学卖个好。
做好事就要去宣传,要不然谁知道是你做的。
并且不仅要去各大学,还要在报纸和电视台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星海集团声誉。
当然,这么好的新闻,自然要由自家来。
竹下雅人很干脆的将罗杰斯卖给自家的tbs电视台和每日新闻报纸,不放过提高收视率和报纸销量的有利时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