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从小有志向,鱼塘(2/2)
这两年招工回城基本上停滞,一些有想法的知青去了竹器厂和五金厂,还有一些扎根农林生产一线,已经成为了队里的中坚力量。
队里的政策是结婚就给分房,无论是知青和本地人结婚还是知青之间互相结合,都符合这条政策。
知青新民居工程竣工后,还有不少空置的房屋,就是给年轻人准备的。如果以后房屋不够分了,队里还会投入资金进行小规模的修建。
“方支书,实际上我们慢慢也想通了,回城又怎么样?要是没有好工作,收入还远远比不上在队里,那么我宁可呆在这边。”
过年的时候,方唯给队里所有的知青都批了探亲假,让他们回家去和亲人团聚。
去年队里的分红创了记录,平均每个人能拿到1200元现金,哪一个知青回家不是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
别的地方的知青之所以闹着要回城,那是因为当地的生活条件太艰苦了,甚至连基本的饮食住房和医疗需求都无法满足。
而下塘大队恰恰相反,除了基础设施没法和城市比,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幸福感可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比如像之前招工去了矿场的知青,就很后悔。整天呆在荒山野岭不说,工作强度很大还有一定的危险性,真不如呆在下塘大队的时候。
好与不好都是比较出来的,通过春节的探亲,很多知青反而没那么想回去了。
“你们不用多想,要不了一两年大家都能回城,我就怕到时候你们当中的有些人不愿意回去。其实呆在农村也没什么不好,关键是队里的经济能搞上去,让大家都得到实惠。”
方唯感到很欣慰,目前唯一的不稳定因素就是这帮知青,只要他们能稳定下来,队里就不会出现什么乱子。
还有,有些知青都老大不小了,也都在知青里找了伴儿。甚至有些知青的孩子都老大了,居然还没有领结婚证。
方唯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反正在队里上托儿所和小学不受影响,上中学肯定就会有麻烦。
这事儿他只能交给妇女主任去做女知青的工作,效果怎么样不必在意,反正距离知青大规模回城也没多长时间了。
晚上。
于浩两口子带着孩子来方唯家里吃饭,关崇阳和孙道人也来了。
说到知青的事儿,于浩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走了,现在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我就呆在竹器厂做事,肯定比回城进厂当工人赚得多。”
“问题不在你,在孩子身上,城里和农村最大的差别在生活的便利性、人生机会、教育医疗等等。这事儿还是要慎重,户口落到城里你还不是一样可以在竹器厂干?”
梁雪琴有自己的想法,头两年她还生了二胎,现在所有的心思几乎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方唯笑而不语,这事儿他不好发表意见,只能让人家两口子去做决定。户口这玩意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不重要,关键看你的户口在哪里。
当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他还是觉得梁雪琴是对的。
于浩面对婆娘明显没什么底气,不敢和对方争论便很生硬的转移了话题。
夜里。
盘莲趴在方唯的耳边问道:“三哥,你有没有想过咱们两个孩子的前途?”
她之所以会这么说,就是受到了梁雪琴那番话的影响。
“怎么没想过?斌斌和小洁能好好读书最好,到时候考个大学想去哪里发展就去哪里发展。不是那块料也没关系,以后人员的流动会逐渐打破。
他们以后的选择会很多,想当城里人我就帮他们把户口落到城里去。总之,不管他们混得好不好,保底的一条路还可以回来,我能保证他们这一辈子衣食无忧。”
方唯和婆娘说了很多,孩子的未来有无数个可能性,希望他们能有出息。
实在没出息也不要紧,大不了回来继承家产,她方唯以后还能缺钱不成?
盘莲听完之后笑得不行,她就喜欢男人这种乐观的性格,正好她也不是那种纠结的性格,没多久就睡着了。
从第二天开始,斌斌在学习之余就开始跟着孙道人学习医术,刚开始肯定要背诵很多东西,从药材的辨识到药材的配伍,以及一些中医的经典著作都要背诵。
方唯也想看看儿子到底有没有这个毅力,所以也不管他,只要不耽误功课就行。
上午。
各生产队的队长都来到了大队部,商议空出来的旧宅基地该如何使用。
这些空地的面积加一起大概有300亩,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也能干一些事情。
有人提议可以用来培育蔬菜种子,有人提议并入旱田坡地算了,还有人提议可以搞鱼塘,补足队里养殖业的短板。
平时大家说的肉食就是“鸡鸭鱼肉”,队里养了鸡鸭和猪,唯一缺少的就是鱼。
当然现在时不时也能买得到,有本事的社员也能从河里捕到鱼,但终究不是很稳定。
也不怪大家会有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实在是穷怕了,谁知道以后的物资供应会不会出问题?
城里人有定量,他们可没有,能自给自足才是最好的。
讨论了一圈下来,大家都比较倾向于搞鱼塘,到时候不仅能给社员们谋福利,而且经济效益也不错。
比如像田炳义大队,产出的淡水鱼就供不应求,经常想买都买不到。
方唯自己是不缺鱼吃的,田炳义会经常派人给家里送活鱼,但他得要考虑大家的意见。
“行!那就搞鱼塘。老赵,这件事就交给你了,现在抓紧时间,希望咱们能早一天有所收获。”
方唯最后一锤定音,队里准备修建鱼塘。
养淡水鱼的技术算不上很复杂,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经验,毕竟有些生产队以前就搞过养鱼。只不过后来由于粮食不够吃,才把鱼塘填了种水稻。
会后,赵金生马上带人动了起来。
300亩鱼塘的工程自己干就行,正好这段时间不太忙,他便组织社员和知青一起上阵,开挖鱼塘。
在当地来说,鱼塘养鱼是老传统,真不算啥大事。
方唯抽空去了一趟二姐家,给田炳义说了队里准备养鱼的事情,并请对方给与一定帮助。
田炳义满口答应,毕竟他这边先行一步,还有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