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永荷山河之荣(2/2)
现在李逸来了,
姑侄见面,
倒也让刘弘基明白了,李氏可以留下,不用担心会有什么不好影响了。
原先,李逸跟刘弘基没什么往来,
虽有这个姑姑在,但也只是逢年过节,让送些礼来。
现在,倒是亲近了。
李逸还喊了刘弘基一声姑父。
一顿饭过后,李逸告辞,刘弘基特意与李氏送到门口。
吃了颗定心丸,刘弘基也是彻底长松口气。
虽然最终捐出了一半家产,
但能从李孝常谋反案中,平安落地,已经足够满足了。
李逸离开刘府,
坐在马车上闭目养神,刘弘基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还是值得学习的,那不愧是老流氓出身,反应相当灵敏。
相比之下,刘弘基的老搭档长孙顺德,表现可就差太多了。
长孙顺德是皇后族叔,功劳战绩也是有的,但比较贪婪。不仅喜欢兼并田地,甚至还侵占官田民田。
他宿卫当值时,宿于中书内省,意外发现有宫奴联手偷盗宫中财物,本来依法应将他们斩首示众,可这些宫奴被发现后,向长孙顺德贿赂金银,长孙顺德居然就放过了他们。
这件事爆出来后,李世民没有依法追究严惩,而是念及他是功臣,又是皇后族叔,于是在殿上公开此事,最后赏赐了他几十匹绢,让他背着出去。
皇帝希望长孙顺德因此惭愧,引以为戒。
但长孙顺德并没有怎么收敛,仍然贪污受贿、侵占田地、与民争利等等。
上次卷入谋反案被免官除名,
他在家就天天醉生梦死的,精神颓废,十分放纵自己。
李世民让宇文士及去府上看望过他,听得回报后,也是直摇头。
对长孙顺德也是放弃了。
相比之下,刘弘基表现可圈可点,这危机公关就做的好,积极主动,不躺平不摆烂,而是把该做的都做了。
刘弘基就是能认错,敢舍得。
他既是太上皇的元谋功臣,也同样和新皇曾经关系密切,如今摆正姿态,才四十岁的他,必然还有大好前程。
恢复官爵,只是早晚的事。
倒是长孙顺德,若摆不正心态,就算是皇后族叔,皇帝也不会再重用他了。
晚上,
一家人晚餐,
李逸跟妻妾们提出,中原内地狭乡,保留个一千顷良田就足够了,其余的都陆续转卖掉。
“还是按照上次那样,地不卖给那些贵族豪强地主们,只卖给授田不足的百姓。
要是手头钱不足,可以分期偿还。”
杜十娘都已经有些习惯了,闻言后并没有多惊讶。
倒是罗三娘放下筷子,“阿郎,咱家可就只剩下三千顷地了。”
“中原腹心三千顷地,可在边疆不是又拿了不少地么,尤其是在岭南,最近可是拿了许多地。”李逸道。
“阿郎,那岭南的地怎么能跟中原的地比,这长安郊最好的地,一亩能值一两黄金,可岭南交趾的地,一顷地都不要一两黄金呢,价格相差百倍了···”
“正因如此,我们才不要握那么多中原的地,尤其是两京地区。”
李逸打算关陇三河等中原核心地区,地就留个千把顷,这可仍然是十万亩呢。
对于普通百姓,甚至是中小地主们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
可对于他这样顶级勋贵,田地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或者说田地太多有时反而不全是好事。
其实李逸这些地都是这五六年趁着战乱拿下的,那时根本没费多少钱,现在出手,那都是数倍甚至十倍之利了,
何况那些地,那几年粮价高的时候,粮食可是大赚了一笔。
现在卖地,也是赚够了离场。
转身投入其它,
如矿山、贸易等,既没那么显眼,不容易被攻击,钱照样不会少赚。
现在搞养猪,都比买地出租划算。
岭南那边的田地不值钱,交趾粮食一年能种三季,粮食并不值钱,运输来中原来也不是什么好生意,路途太远,运输成本太高。
在那边大肆买田置地,看似一个很亏本的生意。
可李逸又不是要在岭南买田种稻子,他是要在那边种甘蔗种,然后制、纺织,
这些加工好后运来中原,那可不是粮食能比的。
中原内地,毕竟人多地少,要以粮为纲,想大量种种甘蔗等经济作物,官府是不允许的。
朝廷北方终究是大患,将来要扩张,不论是镇守还是开发,除了需要粮食,
衣被这些也是最需要的,甚至于加工制作成甲,那也是镇国利器。
“阿郎说卖,那就卖吧。”杜十娘很淡定的支持丈夫,让罗三娘她们把这事落实。
“男主外,女主内,这大事情啊,就得男人拿主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