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0章 主动出击的防工委领导(6k)(2/2)
说到这个,雷达所的同志们可就来劲了:“的确,您刚才说得都对。我们这个杂波抑制技术,是世界第一的。其实,刚才我们汇报中提到的不少技术,都是世界第一的,而正是这些世界第一的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将mti升级为世界首创的mtd技术的环境和基础……”
他的话里有个隐含的意思没太好直接说出来。
——他们没有的,不等于我们没有。我们这个雷达上面,世界第一可多了!
新型行波管的功率、平板缝隙天线的波形控制能力、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计算处理能力,还有pd的体制,有了这些,不上mtd,雷达所的同志们自己都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那mti不就白搞了?”一位同志开玩笑道。
“没有没有,mti为我们杂波抑制打下了基础,吸取了经验,而且也不是完全白搞,mti简单便宜,现在已经下放到我们的天气雷达里面去了,用于过滤鸟群等目标……”雷达所的同志笑得很是灿烂。
mtd好是好,但是贵,mti虽然差点儿意思,但是便宜,用在民用方面那是极好的。
在这方面,海装局的同志再清楚不过:“嗯,这个我们可以作证。沿海重要海域、南部海域,包括南礁群岛在内,大一点的岛礁上面,我们都装了天气雷达,形成了基本覆盖传统渔场的雷达网,比起以前的型号,虚警率大大降低,有力的支持了我们的渔业以及其他工作的开展。”
和21世纪不同,21世纪很多新技术都是先民用,然后才升级军用,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只要军用用得上的,几乎所有技术都是先军用,然后再下放民用。
“冷战”这两个字,份量是真的很重。
同志们这才意识到,他们本来已经非常高看的这部pd-63雷达,其高度甚至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光看参数甚至都看不出来。
别看仅仅是虚警率大大降低,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实际上,虚警对生产活动带来的影响非常大。
虚警率高的,光是应付虚警就已经疲于奔命狼狈不堪。更严重的是,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是听说过的。
看着同志们欣喜的交谈,防工委领导好像是想起了什么,转头来悄悄对高振东道:“振东,这个mti,毛……毛茸茸的北方老大哥还没有实用的是吧?”
高振东点点头:“对!”
别说mtd了,就连勉强能真正实用的mti雷达,白熊搞出来也是70年代初的事情,在那之前,就算他们说有,也就听听就好了,实际上是用不上的。
“那我们能不能拿这东西和北方同志换点东西?”防工委领导在这方面,近年来尝到了不少的甜头,不少国防和工业方面的节点技术,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和几年前在技术上有些捉襟见肘,导致同志们都有些放不开不同,现在的防工委,可是见了世面了,对于一些不是那么重要、不是那么先进的技术,也没了死死捂着的想法。
想法的转变,甚至比技术本身的发展还要来得重要。
像现在这个mti,既然自己手上有了更好的mtd,那给北方同志输送过去,减轻他们一点压力好像也不是不行。
至于到底行不行,先问问高振东,是相当稳妥的法子,他知道得够多,判断得够准,而且思想足够过硬。
高振东是真没想到领导能想起这件事情来,居然开始主动出击了。
他顺着领导的话头一想,连连点头:“好想法!好想法!这个东西我们现在没什么用,但是对北方同志来说,还真是急需的。而且出口这个技术,不需要出口太高级的基础技术,对我们的现状来说正好。”
mtd要的基础技术相比mti,要多得多,太暴露了。而mti就很好,既解决了白熊的燃眉之急,又不需要输出太多的高级技术,而且性能刚刚好。
高振东恰好知道,白熊的mti到了70年代才好用是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模拟延迟线带来的胎里病。在雷达这种需要对电磁波和信号进行精细化操作的装备上,电子管实在是先天不足。功率倒是能大力出奇迹,但是在处理方面,没那么多奇迹。
而要让白熊用上我们的数字延迟线,是不需要用到数字信号处理器那么高级的东西的,刚好!
防工委领导颇有几分自得,诶,这个商机是我发现的,有点想口占一首诗,看了看现在在开会,也就只好作罢。
高振东并不知道自己的耳朵逃过了一劫,他正在饶有兴致的听雷达所的同志们的汇报。
“……pd-63型雷达,以及其衍生型号,在近年的试用过程中,起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在它们的引导下,我们的同志多次主动精准出击,逼退乃至消灭各种来犯之敌……”
尤其是在北海湾等地,旗佬吃这东西的亏,那不是一次两次。
“……经长久试验表明,该雷达在高原、热带、温带、潮湿、盐雾、寒冷地区均能发挥作用,可靠性高,稳定性好……”
雷达本身不需要考虑机动性,但是要考虑环境适应性,所以雷达所的同志重点说的也是这个。
没办法,国土面积大了,气候上什么幺蛾子都有,不得不防。这方面约翰牛吃的亏就不少,自从殖民体系被拆散之后,整了个燃气轮机看起来先进,但没法在热带正常使用了,压根没考虑到热不热的问题,导致一到热带就过热降功率。
“……pd-63现主要装备于战-7型多用途战斗机,在海军的部分攻-5型攻击机上有装备使用,以及还有一些其他用途……”
pd-63这个型号,就用在这两个地方,一些临时改进型和衍生型,倒是在地空导弹、巡逻机、军舰上用着。主要还是太穷,能少搞几个型号就少搞几个型号,能用就行。
至于预警机,那个是要专门配套的。
不过后面这些,被雷达所的同志一笔带过,再说就泄密了。
而汇报内容,终于来到了重头戏。
“……经大量测试表明,pd-63雷达的战-7型号,对攻-5大小的目标,最大探测距离达100公里……”
“多少?攻-5大小,能在100公里之外发现?”这个数字让所有没参与过pd-63相关工作的同志感到震惊。毕竟在这之前,我们的战斗机的雷达发现距离也就10公里上下,而且还不可靠,如果空中没云或者是白天的话,建议用眼睛直接看还好一些。
攻-5脱胎于伊尔-28,说是个轰炸机,但是个头并不大,这意味着对于重型战斗机的发现距离,不会比这个差。
不少同志在心里又放下了一块石头。战斗机都能在100公里外发现,那重轰炸机的发现距离只会更远。至于重轰炸机从哪儿来,那你别管。
雷达所的同志自信的点点头:“对,100公里,而且有战绩支持。现在的问题,是导弹射程跟不上。”
说起这个,雷达所的同志颇有一点扬眉吐气的感觉,雷电-3刚出来的时候,用在战-6截击型上,射程甚至超出了战-6截击型那个弱鸡雷达实际搜索距离,他们可是被导研院的同志好一顿嘲笑。
现在总算是翻身了!
他们不知道的,导研院的同志可并没有停下脚步,搜索距离和射程这对另类的“内部矛盾”,还会继续争斗下去。
得到了雷达所的同志们肯定的回答,其他同志不由得一阵激动,是真的激动。100公里在地面雷达站来说,并不算多,但那是要体积和重量代价的,战斗机那么点脑袋,能看100公里,在这之前不说是天方夜谭吧,至少也是不敢去想。
“好……好啊……”
同志们的感慨还没完,更大的还在后面。
“……该雷达具有下视下射能力,可同时跟踪6个目标并引导导弹打击其中2个……”
如果说下视能力在刚才mtd的汇报中就已经知道的话,那下射能力算是一个小小惊喜,毕竟看得见和能引导攻击,那是两回事。
但是这个小惊喜,都比不上后面这句“跟6打2”。
在这之前,同志们根本无法想象,这个小小的雷达,性能优异不说,居然功能也这么先进。
要知道此时的地/舰空导弹能在跟踪多个目标的同时打击两个或以上目标,那是靠复杂的系统作为代价来实现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