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明孝陵(1/2)
第370章 明孝陵
紫金山,南麓。
独龙阜,玩珠峰下。
明孝陵,地上建筑群。
跟运气比较差的南京故宫紫禁城不同,明孝陵虽然在明清交替的战争中,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伪清因为得国不太正,为了收买江南士绅的人心,所以也对明孝陵进行了面子工程的修复。
康麻子南巡,六次遣官拜祭明孝陵,五次亲往谒陵。
大汉的君臣队伍,一路来至明孝陵。
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到了2000多亩。
孝陵的地上建筑,可大致分为三部分,包含神道、陵寝和功臣墓葬群。
神道自下马坊至文武方门,包括神烈山(紫金山)碑、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
陵寝主体建筑,自文武方门至崇丘,包括碑殿、享殿、升仙桥、方城、明楼等,并在四周筑有围墙。
功臣墓葬里葬的都是大明开国功臣,比如李文忠、徐达、常遇春等猛人牛人,他们的墓葬分散在孝陵四周,呈拱卫孝陵的墓葬风水格局。
聂宇来到神道前,一直都是下马步行,这时也不用再上马了,踏上神道就该用腿脚走路了。
汉王走在最前,百官跟在其后。
神道两侧,俱是精锐的汉军卫卒,把持着刀兵侍立。
既是在维持秩序,又是体现大汉对拜谒明孝陵的重视和国威。
神道并不算太长,聂宇一路往前走,很快穿过孝陵入口的文武方门。
文武方门入内,便是陵寝建筑。
西边是具服殿,东边是神厨院、宰牲亭。
往前再走一段路程,就能看见孝陵门,伪清将其改名为碑殿。
因为伪清在门口立了一块碑——治隆唐宋。
聂宇伸手一指,问道:“此碑为何物?”
大汉文武官员知之不详,还是作为降官代表的袁树上前说道:“回禀大王,此为治隆唐宋碑,是康熙三十八年,伪帝康熙拜谒明孝陵时在此设立,意为大明功绩治隆唐宋。”
袁树这声大王喊得十分自然,虽然一开始汉军打进南京,这货心里还有些扭扭捏捏,不怎么愿意投降归顺。但随着后来听说浙江老家都被大汉占了,袁树没了后顾之忧,立马就跟着剪辫易服,做起了大汉顺臣。
袁树今年已经快七十岁,放到现代都属于高龄老头,而人到老年,往往骨质疏松,骨头自然变软,这跪的自然轻松。
而且,袁树为政当官几十年,对天下局势看的也比旁人更加透彻。
这伪清多半是要扛不住了,而大汉正好是伪清倒下,最有可能夺取天下的强藩诸侯。
如此鼎革盛事,简直百年难遇。
若非袁树已经年纪很大,他都想立刻散尽家财,也要入伙大汉。
“治隆唐宋,呵呵。”
聂宇听完袁树的解释,顿时冷笑道:“我汉家的大明天下,何须一个伪清鞑虏王朝来树碑正名?”
此言一出,众人目光瞬间集中看向聂宇。
袁树也在看聂宇,他就知道没那么简单,汉王不喜杀人,不是说汉王不会杀人,就算祭奠明孝陵的时间场合,那也是可以借题发挥的!
刘骏、顾景一前一后,适时上前问道:“大王的意思是?”
“此次拜谒之后,便拆了吧!”
聂宇说道:“礼部、工部重新再造一块新的,上书‘兴华三年复铸治隆唐宋碑’。”
治隆唐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治隆唐宋也不是康麻子最早提出。康麻子能把它引用到明孝陵,不是康麻子真的肯定大明和老朱的功绩,而是采取的另一种政治宣传策略。
先说大明治隆唐宋,国力功绩都无可挑剔,接着再以此为由上一面治隆唐宋碑。
如此,只要有人去拜谒明孝陵,必然第一眼就能看见这块碑。
大明治隆唐宋了,那我大清能给大明上尊号肯定功绩。只能说明清两朝,我大清跟大明肯定差不多,甚至还要略胜一筹。
汉王下达命令,也不用等拜谒完明孝陵了。
几个汉兵一等汉王和众官员穿过孝陵门,便抄起了铁锤和绳索,开始拆毁康麻子亲自题写留字的治隆唐宋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