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嫡长子继承制(2/2)
解决了大汉新朝最棘手的一件大事,眾臣心下都是稍稍放鬆。
戴毅这个刑部尚书突然问道:“陛下,新朝始建,是否需要大赦天下,以安民心?”
聂宇说道:“大赦天下就不必了,各地可清查囚犯罪名,小罪允许回家探视,大罪不必姑息。”
大赦天下,歷朝常用伎俩,既能安抚民心,又能减轻百姓压力。
因为古代刑罚严苛,百姓稍有不慎,就可能犯罪。
皇帝喜欢大赦天下,也是为这些人考虑,让犯了小错的百姓能够安然回家,缓解民怨,同时不要因此太过影响地方的农桑生產。
不过,现在是大汉新朝,刑律都已经换成了《大汉新律》,小罪重罚的刑罚早就没了,官吏也是有都察院监督廉政。
能关进大牢的,几乎不可能存在冤枉的,所以大赦天下倒確实不用了。
戴毅就是顺嘴一提,开国皇帝大教天下,只是朝代的惯例,不大赦也无什么影响。
刘骏接著匯报:“新朝初建,大理寺、鸿臚寺、太常寺、宗人府等在內,各部新院都在设立,具体的各部官员名录,还有衙门办事之所,已经俱陈此奏,还请陛下过目!”
聂宇接过那本厚厚的奏章,认真翻看了起来,里面除了大理寺、鸿臚寺、宗人府这几个主要设置的机构,又有太常寺、钦天监、太医院在內这些次要设置的机构。
大理寺、鸿臚寺两个部门,大致是从礼部和刑部里面拆分,分出对应职责的官员人手组建新部门。
对礼部和刑部而言,並没有太大损失,虽然缺失了许多官员权力,但剩下的维持基本运转问题不大。
太常寺的设立官员,则是从户部那里进行借调。
太常寺主管民间农桑,还有涉及农耕的重要祭祀。
硬要说的话,聂宇其实觉得这个部门没什么必要,祭记可以交给礼部,农桑赋税可以交给户部。
但內阁只回了四个字:“敬天法祖。”
这是百姓对於农桑的最直观理解,太常寺的设立是必要的,意味著大汉新朝认可农民敬天法祖的淳朴愿望,那些农业祭祀、劝课农桑都要由太常寺主持去做。
有了太常寺主持农桑祭祀,百姓农民就会安心,觉得新朝重视农业,不会过度的压榨迫害农民。
除了太常寺,又有钦天监,钦天监虽然在后世的刻板印象里,就是一群忽悠皇帝的神棍,只知道整天看星星再说什么“大凶之兆(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而实际上的钦天监,工作除了没事看星星,还要负责制定修改历法,让王朝的历法能够稳定运行。
一部历法出来,不代表之后几百年都能高枕无忧了。
因为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参照物一开始就搞错了,导致各朝历法的制定,几乎隔几年都要重修改正。
甚至於,之所以参照物搞错了,历法都还能正常使用,全靠古代发达的代数计算,只要我算的数据足够多,那就不会出现太大错误。
俗称力大砖飞。
钦天监的设立,经过了聂宇的首肯,还贴心改了个名字“天文馆”,跟著一起设立的还有化学、物理、医学、数学四院。
一次性设立五大院所,只有四个院所是有人的,而且道士、工匠居多,正经学者很少。
医学院乾脆都是招募进来的大夫,考核过后会授予太医的职称,跟正式太医几乎没啥区別,医学院也被百官视作了新朝的太医院。
天文馆暂时没人,连办公地都停留在工部的皇城重建图纸里,南京到底不是中国首都了,经济发达归经济发达,短时间要找到懂天文的人才,还是有些难度太高了。
聂宇的初步想法,先把草台班子搭起来,只有班子起来了,才能去吸纳培养人才。
別人觉得物理、化学、数学、天文都是奇技淫巧,可聂宇知道这些学科的重要性,就连太医院他都没设,改成了医学院。
他的时间所剩不多,了不起就四十年,要是算上自己带来的蝴蝶效应,三十年都不一定能有。
大汉新朝开海通商,跟英国在內的欧洲各国,贸易只会越来越繁荣,而中国庞大的市场吸纳白银的能力,也不是欧洲各国能比的。
一鸦战爭的起源,就是英国人搞不定贸易逆差,跑去卖**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被林公禁了以后才恼羞成怒发动战爭。
现在换成大汉的话,未来怕是跟欧洲列国也必有一战,英国人已经失去了北美殖民地,要是再出现大汉跟他们竞爭贸易,掠夺白银的话,英国人顶不住了很可能会提前上头打仗。
这帮欧洲殖民者都是疯子,为了利益是真可以卖掉绞死自己的绳索。
(註:英荷海战期间,荷兰人怕英国人还不上债,就借钱卖战舰给英国人,成功打输了战爭)
聂字看完奏章,点头说道:“朕觉得可以,就按照这上面的,先把各部的班子搭起来,后面再慢慢进行补充。新朝始建,一切都需诸卿共同努力,不要害怕出错,出问题了改正就是。”
“臣等遵旨。”
眾臣齐刷刷应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