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第70章 番外之苏卿(二)(1/2)
大祭司死后第二年,豫北地区开始发生大范围的干旱,苏卿所在的小村庄也被波及到了。
收养苏卿的农户姓姜。姜家有七八亩地,算是祖产。收养了苏卿之后,为了存钱给养子娶媳妇,姜父姜母又佃了村里王地主家十亩地来种。
不到二十亩地,夫妇二人劳作,虽然辛苦了点,却也忙得过来。在丰年时,除去交佃租,佃来的十亩地里的出产就够一家三口嚼用了,自家那八亩地的出息,全部卖掉,换成银子存下来。
姜家欢快的日子过了四年,就遇上了天灾。
这次大旱持续了整整两年,且越来越严重。不但地里的作物颗粒无水,最后连水井也打不出来水了。
村子里的人每日需要步行五十里路,到山里一处水潭挑水。
王地主更是黑了心肠,不管佃户们的死活,非得逼着佃户们交租子。姜家人单势薄,姜父性子又绵软怕事,畏惧王财主的权势,不顾苏卿的反对,偷偷拿了存款把这两年拖欠的佃租全部缴清了。
交了佃租,这几年存下来的那点银子,立刻就被掏空了。
地里没有出息,存款又见了底,姜父只有到镇上打点临工,赚取微薄的薪酬,才得以从粮铺高价买回来一些米面。
姜母是本村人,一辈子就没有走出这个小村庄,没有见识,也没有什么手艺,只有留在家里带苏卿。
母子俩在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除了节衣缩食外,每日还需步行五十里路,去山里一处水潭挑水。
母子俩一般都是鸡叫一遍就起了床。等姜母烙了高粱粗饼,趁着天气凉快,挑着水桶摸黑就出了家门。
走到取水的地方,天色已经大亮,母子二人打了水,稍作休息,吃了点干粮,姜母轮换着挑水,开始返程。
因为挑着重上百斤的水,且太阳又毒辣,回程就走得特别慢。
回到村里,已经是下午。熬点米汤,就这高粱饼子对付了晚饭,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姜父在镇上打零工,是替人抬轿子,每隔十日才回村一趟,顺便送回来一点米面。
日子虽然艰难,却还熬得下去。
苏卿在心中暗暗计算着日子,感觉距离大祭司说贵人降临的时间越来越接近,他开始考虑如何说服姜父姜母随同他一起离开这个被天灾折磨得满目疮痍的小村庄。
就在苏卿即将开口之际,灾难再次降临到这个小家庭上。
姜父在镇上无缘无故被纨绔恶少暴打一顿,抬回家,姜家甚至来不及延医问药,第二天人就没了。
姜母受不住打击,熬着办完了丈夫的丧事,一病不起。
这一年多来日子过得苦,姜母已经严重营养不良,这一病,就很凶险。
为了给姜父办丧事,家里已经负债累累,根本没有银子给姜母治病。
苏卿当机立断,决定把姜家八亩地卖了。
现在是荒年,最不值钱的就是土地。在丰年能卖三两银子一亩的良田,在这样连年的大旱中,八亩地,苏卿才卖了五两银子。
买地的是王财主。
听说姜家卖了地,借钱给姜家办丧事的左邻右舍纷纷舔着老脸上门催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