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王(1/2)
第436章 王
等到八月秋收之后,刘道规方才率虎卫骑北上。
留下刘怀默为征虏将军,镇守广陵,建康降为行台,由朝廷直辖。
人还在北上的路上,长安朝廷就传来皇帝司马德宗的诏令和百官的劝进书,让刘道规进位汉王。
该有的规矩还是要有,按照以往的流程,刘道规上表请辞。
行至洛阳,第二道诏令又到了,还有刘义兴、刘穆之、毛德祖、沈田子、沈林子、朱龄石、朱超石、王元德、萧承之等重将的劝进书。
“大将军力挽狂澜,北击诸胡,收复中原恢复华夏,此等功勋,震古铄今,合当进位为王!”同行的王镇恶、王仲德、段宏诸将也来劝谏。
其实流程大家都心知肚明,之所以不厌其烦,其实是表明自己的态度。
“我何德何能能进此位?北伐大胜,全赖诸位将军以及将士浴血奋战,此事日后再议,不必多言。”刘道规做做样子,谦虚起来。
进入潼关,皇帝的第三道诏令下来。
“朕以寡德,嗣守鸿基。然天命靡常,历数有归。今观大将军沛公,禀乾坤之正气,含辰象之纯精。自桓玄僭逆以来,拯溺救焚,夷凶翦暴。北擒慕容超,南枭卢循,西定谯纵,东平孙恩。克复神州之功,再造社稷之勋,虽伊尹之辅商周,霍光之安汉室,未足比也。
盖闻神器之重,非庸才可居;大宝之位,必圣哲是授。
桓玄举兵之时,晋室已亡,全赖故宋公与大将军奋戈而起,再造社稷,今宜顺天应人,裂土分疆以成汉国……”
诏令洋洋散散千余言,言之凿凿,并不似之前的虚情假意。
可见司马家也有明白人。
刘道规目光望向诏令的最后,除了皇帝玉玺、尚书台玺,还有琅琊王司马德文的印绶,不难猜出这份诏令出自司马德文之手。
以前在建康,他跟司马尚之蝇营狗苟,入了长安,人变清醒了,也通情达理了。
其实诏令中并没有说错,桓玄篡位时,晋室就已经亡了。
全靠刘裕和刘道规率北府军将它拉了起来。
“天命在吾,却之不恭。”刘道规朝西面拜谢。
“汉王!”
“万岁!”
周围将士立即欢呼起来。
走到了这一步,剩下的不用猜就知道会发生什么。
刘道规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
渭水两岸,挤满了汉羌百姓,“万岁”之声此起彼伏,如同朝见天子一般,可见迁都长安深得人心。
“拜见汉王!”刘义兴和刘穆之率一班文武迎接。
人群之中,不见王谢庾郗等高门,都是一些萧、陈、袁、臧等小士族,刘道规不禁有些奇怪,几个月前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遇刺之事,刘义兴禀报过,不过后面忙于剿贼,便没怎么上心了。
当着这么多人面,也不好问。
不过看刘义兴沉稳自如的样子,应该已经处理妥当了。
“诸位免礼!”
“谢汉王!”
一套礼仪下来,刘道规感觉比上战场还累,浑身都不自在。
不过这些东西少不了,周礼有言: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
华夏素有“五礼”之说,祭祀为吉礼,冠婚为嘉礼,宾客为宾礼,军事为军礼,丧葬为凶礼。
周朝以礼治国,享八百余年之国祚。
胡人没有礼制约束,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冒顿杀其父,拓跋珪也死在亲儿子手上,慕容氏若不是代代手足相残,也不至于落到今日境地,残存的北燕,已经跟慕容家没有关系,被晋人冯跋反客为主,篡夺了江山。
华夏王朝虽然也有,但至少不敢如冒顿一般明目张胆。
群臣礼毕,司马德文才扶着皇帝司马德宗出来,手上捧着玉玺,恭敬无比道:“汉王天纵圣德,灵武秀世,一匡颓运,再造中夏,固以兴灭继绝,舟航沦溺矣,今晋祚已衰,汉运当兴,司马氏愿禅位于汉王。”
周围忽然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落在刘道规身上。
刘道规也是没想到司马德文这么积极,扫了一眼旁边的刘义兴,一脸的理所当然,心中顿时明了,应该是他早就运作好了,只等自己回来。
不过刚刚进位汉王,直接登基称帝,于礼不合。
以前当大将军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现在为汉王,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后世。
虽然汉代晋是大势所趋,但中间的环节和流程不能少。
正在想如何推辞时,北面一阵烟尘奔来,“报——刘勃勃率两万骑兵攻破云阳,全城八千六百余口无一幸免,于泾水之畔铸骷髅台,祭拜天地,去刘姓,改姓赫连,号称赫实与天连!”
喜庆的气氛顿时蒙上一层阴影。
云阳位于长安西北,泾水入关中的咽喉之地上。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筑直道,自九原至云阳,以连接关中与朔方,并移民五万家于此。
汉太始元年(前96)又迁各地豪强于此,建甘泉宫,又称云阳宫,汉武帝常在此避暑。
匈奴骑兵已经杀入京畿之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