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临(1/2)
第451章 临
虎卫军从天下各折冲府中遴选勇武敢战之士,义从军则是从羌氐、匈奴、鲜卑、丁零、杂胡等异族中挑选。
只是稍微放出一点消息,整个关中都沸腾起来。
胡人对战争的渴望远在汉人之上。
按照大汉的制度,只有战争才能让他们翻身。
严格来说,大汉治下的这些异族已经不完全算胡人了,衣冠、习俗、姓名、言语已经完全汉化,本族的语言早就抛之脑后。
尤其是羌人和氐人,有条件的还会供养族中年轻子弟读书。
前来从军者挤满了兵曹衙门。
刘道规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关中义从军让高珣、刘怀慎仔细挑选,关东义从军则令刘广之、孟龙符、胡藩、王元德四人负责。
时间非常充裕,离北伐还有大半年的时间。
西凉、仇池也派出五千精锐,向蒲阪集结。
魏国也意识到一场决战在即,全力备战,征发国中青壮,弄出二十五人人马,集结在平城、晋阳、襄国、中山一线。
不过无论是国力,还是将帅质量,士卒精锐,大汉已经远在魏军之上。
枋头之战后,魏国精锐损失十之五六,大将长孙肥、达奚斤等阵亡,到现在还没恢复过来。
而大汉这两年里,向西攻灭秦凉诸国,向南灭林邑,补充了大量牛羊和钱帛,国力不降反升。
“从军之人太多,皆是各族勇猛之士,已经超过兵曹的定额。”高珣这些时日忙的脚不沾地,人都瘦了十几斤。
刘怀慎也道:“很多部族上马为军,下马为民,民意已起,若是不选他们,必心怀怨怼。”
刘道规笑道:“这么说不让他们上战场,他们还不愿意了?”
“胡人素来好杀,大汉有军功爵制,马上可取富贵,人人争先。”
“既然他们这么积极,那就放开手招募,有多少要多少,不过只有一点,粮草军械,他们自己出,府兵都是自备粮草军械加入战斗,凭什么这些胡人要国库供养?”
刘道规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只要不拖垮财政,来者不拒。
高珣拍了个马屁,“还是陛下高明,此策既可以排除那些浑水摸鱼之人,亦可节省开支。”
“那就这么定了。”
军令贴出,果然散去了不少人,但留下的也有四万七千余众,其中羌人最多,其次是关中各姓豪强,杜、韦、辛、郭、韩、李、皇甫、胡、贾、窦、尹、马等等。
自备战马和军械,披甲者高达九千余众,其中铁甲三千四百余,皮甲五千八百余。
河东薛氏一家就出兵五千,全都是精锐步骑,自备粮草。
留在北地的士族豪强,比江左的士族高门觉悟高多了。
在对付异族上,达成了共识。
这一战算是他们交投名状。
刘道规定都长安,获益最大的恰恰是他们。
不过关东也丝毫不弱,活跃在山泽之间的流民军、乞活军纷纷下山,投奔当地折冲府。
淮泗的檀、徐、诸葛、高、何、孙等武宗,也招募乡勇和宗族,加入北伐大军之中。
豫徐兖青荆扬六州义从军高达十五万之巨。
若是加上关中,只义从军就有二十一万,算上各郡的府兵以及长安的虎卫军,总兵力将近四十万!
以前总是以寡击众,小心翼翼,机关算尽,方能取胜。
如今则是堂堂正正的碾压。
各路大军陆续抵达黄河前线,还未开战,魏国渤海、博陵、范阳三郡倒戈,驱赶郡内魏国官吏,归降大汉。
孟龙符引兵入博陵,胡藩入渤海。
拓跋嗣亲率十万步骑进入中山,方才制止了形势的进一步恶化。
不过北地汉人,想尽各种办法南逃,投奔大汉。
大战还未开打,胜负已分。
尚书台制定五路齐攻之策,西路,王镇恶率秦凉之军出贺兰山,顺黄河而下,攻朔方五原云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