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南阳布衣夺天下!刘秀为何不杀功臣(2/2)
【当收编的铜马军心怀疑虑时,刘秀单人独骑巡视军营,令降卒感动高呼“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建武元年六月,在群臣“天命不可拒,兆民不可违“的劝进声中,31岁的刘秀在鄗城(今河北柏乡)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但此时的中国版图上,还存在更始政权、赤眉军、公孙述、隗嚣等十余个割据势力。】
【刘秀采取“先关东,后陇蜀“的战略,展现出高超的军事布局能力。】
【在平定关东的过程中,刘秀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多个经典战例。】
【建武三年(公元27年)的宜阳之战,他亲率大军围困赤眉军。】
【待其粮尽投降时,却说“诸卿大可重整旗鼓“,不仅赦免十余万降卒,还赐给衣食路费。】
【这种“柔道治国“的怀柔政策,与项羽坑杀降卒形成鲜明对比,使各地割据势力望风归附。】
【对待凭着地利顽抗的陇西隗嚣,刘秀则采取长期围困战术。】
【耗时四年,最终不战而胜。】
【最令人称道的是平蜀之战。】
【他给前线将领的密令,促成汉军穿越三峡天险。】
【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成功的长江溯流作战。】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随着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公孙述的覆灭,刘秀完成了天下一统。】
【当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
【刘秀面临着一个比战场更为复杂的挑战——如何治理这个饱经战火的国家。】
【与后世许多开国君主不同。】
【刘秀没有采取“狡兔死,走狗烹“的残酷手段。】
【而是创造性地实行“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
【他将邓禹、耿弇等二十八位开国功臣封侯赐爵,绘像于云台。】
【却巧妙地,将实际行政权交给熟悉政务的文官。】
【这一政策既保全了功臣的富贵。】
【又避免了军功集团干政的危险。】
【形成了“云台二十八将,南阳一布衣“的独特政治格局。】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对此评价道:“光武之兴,不任功臣以吏事,故终东汉之世,侯者百余,皆保其禄位。“】
【这种平衡术不仅确保了政权稳定,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君臣相安“局面。】
天幕外。
秦朝。
嬴政看到刘秀能在统一天下,很好的处理功臣集团。
也是欣赏的点了点头。
“的确不错,可以和群臣们共享富贵。”
嬴政感同身受的,在内心悄悄说道:
“功臣其实很难处理。”
“不处理功臣,功臣们名望太高,又互相抱团,就算初代帝王能压制住,后续年轻的二世、三世们,也很难对付。”
“但诛杀功臣,却又……毕竟功臣们为争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真就诛杀清洗功臣,令天下人寒心。”
“也会影响帝王本身的风评。”
“不过看天幕目前的讲述,似乎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刘秀自己就是最大的功臣。”
“再加上年纪不大。”
“恐怕也只有这样的天子,才能放心的与功臣们共享富贵吧。”(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