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评鉴的标准(2/2)
……
“wgo的《the blue》美食圣经宝典。”
“之所以能风靡全球,年发行量在上亿,大概是它因为庞大,在还算中立的评价体系中,弥补了一种空白。”
“嗯,仅此而已!”
“毕竟。”
“美食这个东西,是很个性化的。”
“1000个人当中,就有500个把螃蟹当命的和500个嫌吃螃蟹麻烦的。”
“因而,任何人著述的美食指南,肯定会有太多个人化的东西在里面,唯有wgo就显得更加公允科学一些。”
“虽然外界的声音,依旧存在着一大堆质疑。”
“但是不能否认。”
“wgo的地位,不过正应了天朝鲁迅先生那句话。”
“这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日向子沉思着,别看她脸上的表情非常平静,但实则内心早已惊涛拍岸。
其实,林旭说得一点都没错,就算她不愿意又如何,wgo仍然是这个世界中,最强、亦是最有威望的美食评鉴组织!
……
“说得好听。”
“wgo,虽不以盈利为目的。”
“可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美食评鉴组织,自然有其商业性和影响力方面的考虑。”
“须不知。”
“这种评鉴制度,让所有餐厅都变成了足球队。”
“任何一位厨师,都得全靠你们wgo执行官给他们的尊重,才能存活下来。”
“要说没有压力和愤怒,那是假的。”
“最近,wgo在霓虹影响力下降,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林旭不是笨人,他当然察觉到乾日向子表情的一丝变化,也看到了其中对wgo的怨恨。
对此,他只有苦笑一声。
……
事实上。
别说是在霓虹。
wgo进入天朝的旅程,也并没有想象得那般美好。
此前在魔都的评选结果,总会被当地人反复吐槽:“上榜餐厅,还不如楼下早餐店做的实惠好吃!”
“wgo不懂天朝,西方胃不配评价中餐。”
的确,那些听起来公正的评选标准,比如wgo的执行官,平均每位每年旅行约3万公里,在不同餐厅用餐约250次。
进入天朝市场的wgo执行官,也会寻找本地的美食密探,送回总部法兰西进行标准化训练。
最后。
由资深的执行官,进行标准指导等。
也因为姿态太过神秘,模棱两可,被诟病为“其实谁也不知道真正的标准是什么”。
曾经,有一位知情厨师,曾在接受《洛杉矶时报》时说,尽管每年都要对《the blue》上的餐厅修订评分,但5名执行官要检查10000家餐厅,他们无法做到拜访所有需要评论的餐厅。
更何况,wgo是以点评法餐而兴起的榜单,法语体系下的餐饮文化。
确实具有成熟的标准体系,更加强调“精致”。
然而。
对于其它国家的饮食评鉴。
那可真是差强人意了!
……
“如果说。
“既然wgo不是唯一的评审标准,那么,是不是借着争议的时刻,将其回归到吃的本源呢?”
林旭思索一番后,道。
“吃?”
“难道你想……”
日向子愣了愣,随后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