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兴国公(1/2)
第173章 兴国公
拱手抱拳、弯腰说道,“臣李景佑拜见陛下,恕臣甲胄在身,无法全礼,还请陛下恕罪。”
李景孝这么谨慎,不由让不少人眼里,难掩失望之意。
同样有不少人,对他是连连夸赞。
隆德帝也激动地快步上前,双手扶着李景孝的胳膊。
把他扶起来后,一脸感慨和激动的说道:“景祐护国安民、劳苦功高,朕替万千百姓感谢你和众位将士。”
说完,隆德帝还想向李景孝拱手鞠躬,唬的李景孝心里狂骂起来。
但动作上,却先一步行大礼。
这下反倒是隆德帝,只能再次扶住他的胳膊。
李景孝到底一身的甲胄,若是因为皇帝想作秀,逼的他行大礼,反而会在群臣心里,显得皇帝权谋心太重。
正常来说,皇帝其实只需要第一次扶起李景孝后,抓着他的胳膊说一同入城,就已经足够了。
隆德帝也意识到,自己做过了头。
忙抓着李景孝的手说道,“景祐辛苦了,随朕一同入城,告慰列祖列宗。”
李景孝忙告罪一声,落后皇帝一个身位。
走了几步把皇帝送上了御辇,任由皇帝如何劝说,就是不上御辇。
皇帝无奈之下,只能让人牵来追风。
可实际上,对李景孝也越发满意。
胜而不骄,又谦虚谨慎,在隆德帝眼里,这才是臣子应该有的态度。
李景孝骑着马,跟在御辇旁,一路和隆德帝说着,从出了蓟镇之后的经历。
随行来迎接的文武大臣,一个个都羡慕,或是欣慰的看着李景孝的背影。
老实说,但凡脑子不糊涂的皇帝,其实最担心的不是臣子功高多。
而是手握重兵,又仗着功劳,跋扈甚至目空一切起来。
好在李景孝不傻,知道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谦逊。
而且他在塞北动不动就铸京观,其实是送把柄给朝廷上的大臣们。
一旦有了污点,功劳越高,越是有人参他。
只要朝臣不和李景孝是一伙的,基本上就没什么危险了。
而且周现在有两个皇帝。
老皇帝活着,一定程度上对李景孝这种能打胜仗的统帅,也是有好处的。
朝廷上为封赏李景孝的事,已经吵了很多天。
但隆德帝为了李景孝帐下那4500百战精锐,力排众议,非要封李景孝‘兴国公’。
不过阻力确实也很大,封国公可不仅仅只是杀几万鞑靼人那么简单的。
明朝初期功劳大的人多的是,但最后也就六个国公。
大周初期也只有八个国公,好在李景孝这次的功劳也确实极大。
特别是严厉震慑了草原,今后鞑靼人想再随随便便南下劫掠,就没那么容易了。
李景孝既然敢只带着三千骑兵,三千后勤兵出关。
就杀的草原大乱。
今后若是给他1万,甚至2万骑兵,说不定就敢打到‘狼居胥山’,和冠军侯一样,在‘狼居胥山’封禅祭天。
从古至今,达成封狼居胥山的人也就五个。
外加一个忽必烈,只是好像史书不承认他真的封狼居胥,只是说他带着汉军,打进蒙古人圣地,还大肆屠戮一番。
而明朝有两个,一个是蓝玉一个是朱棣。
所以要是李景孝也能‘封狼居胥’,对隆德帝来说,就是史书上浓浓的一笔功绩。
同时也证明大周的武功,不比前明差。
所以朝廷上反对封李景孝国公的人,理由再多,也没法完全否认李景孝的功绩。
至于他铸京观,骂他的人再多,心里羡慕的却更多。
最后还是太上皇站出来,同意了皇帝的决定。
而且李景孝带回来了近三万匹的战马,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要是用钱来算,这三万匹战马,至少也值钱两百万,甚至三百万两银子。
而且李景孝当初击杀的鞑靼人首领中,就有个万户长,其他的千户长、都统、章京和部落首领死的就更多。
反正只要成了李景孝攻击的目标,他是一个都不留。
刚进草原时,攻击部落还会留着妇孺,可进了草原腹地,那是一个不留。
可以说,经过李景孝这次的清剿,草原上已经伤筋动骨。
太上皇心里有再多的顾忌,第一个想到的是防备草原打着报仇的旗号,过几年又南下。
而且封李景孝兴国公,但兵权却基本没给。
说白了,给你个极高的爵位,却没给相匹配的军权。
而且既然开国时,已经有四个异姓王,还有一门双国公的贾家。
给李景孝个国公身份,在太上皇眼里,就不再是太过难以接受的事。
当然未来李景孝再立功,就只能赏赐他一些钱财,相信以李景孝的聪明。
能明白他自己已经升无可升,赏赐太多,他反而会不安。
甚至给他更大的军权,在李景孝眼里,说不定是想对付他的预兆。
李景孝也确实不想当什么大周军方第一人,既然不想当皇帝,要那么多的兵权做什么?
免得自己不安心,皇帝和太上皇也不放心。
迎接的队伍一路进了京城,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李景孝,对城内道路两边,不断对自己欢呼的百姓,那是基本上都不理会。
只顾着和皇帝一路聊着这次北征的事。
百姓拥戴,自然是极大的荣誉,但对李景孝这种刚归来的统兵大将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不过他也没一直板着脸,还是偶尔会向百姓挥挥手。
但更多的,还是和隆德帝说着草原上的事。
仿佛和隆德帝讲解这次的经历,才是最重要的。
免得一直板着脸,不和百姓有任何交流,就显得太刻意。
而且他才16岁,这么年轻就心思深沉,反而更容易让人警惕和忌惮。
果然隆德帝偶尔看到他,因为听到有人呼喊‘大周万胜’,也会转头看过去和对方挥手。
随后自己只需要问一句,李景孝立马详细的给自己讲解起来。
一看就知道,在这小子心里,自己这个皇帝才是最重要的。
这让隆德帝更满意了。
进了皇宫,隆德帝带着他去了大明宫见了太上皇后,自然又是一顿夸和试探。
李景孝主打一个谦虚,功劳全是将士们用心和拼命,还有太上皇和皇帝的信任,最后一点点运气,才有了这次的胜利。
太上皇比隆德帝难忽悠,但老头年纪大了,很多事情比隆德帝看得更明白。
这个年龄的李景孝,即便有人说他造反,太上皇第一个不信。
而且李景孝在朝堂上没根基,地方上更是毫无关系。
说他造反,告密的人才是疯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