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朝堂轰动!国之柱石!(1/2)
第240章 朝堂轰动!国之柱石!
洛京,紫宸殿。
大周圣朝例行朝会,金鑾殿內却无往日庄严肃穆,反瀰漫著一股山雨欲来的压抑。
空气凝滯如胶,连手持拂尘侍立殿角的太监都屏住了呼吸。
女帝武明月高踞九龙宝座,十二旒白玉珠帘微微晃动,在其绝美容顏上投下深浅不定的阴影。
无人能看清她眼底的情绪,只觉那扶在紫檀龙椅上的纤长手指,每一次无声的敲击,都似重锤擂在眾臣心口。
“北疆战事胶著,国库钱粮吃紧。诸位爱卿,可有良策奏报?”
她的声音平静无波,却让殿下群臣头皮一紧。
谁不知今日朝会真正的焦点,正是那远在数千里外、以户部左侍郎、翰林学士之身总督北疆军政的—江行舟!
三省宰相,中书令陈少卿、门下侍中郭正、尚书令魏泯,这三位执掌帝国权柄的巨头,此刻竟不约而同地保持著惊人的沉默。
他们位列丹陛之下最前方,如同三尊古老的石像,眼观鼻,鼻观心,仿佛殿中暗流与他们毫无干係。
这反常的寂静,本身就是最危险的信號。
久经官场的老臣都明白,三位大佬的集体缄默,意味著天心难测,局势未明。此刻贸然出声,不论攻计还是维护,都可能引火烧身。
然而,位居中层的许多官员,却將这沉默误读为某种默许。
尤其是那些曾被江行舟以雷霆手段清查帐目、抄没家產的勛贵、贪吏及其党羽,他们损失惨重,顏面扫地,对江行舟恨之入骨。
如今江行舟远在北疆,生死未卜,而他留在朝中最锋利的“爪牙”——御史中丞张继,近来也因失去依仗而略显沉寂。
这让他们觉得,报復的时机,似乎到了。
礼部侍郎徐士隆,素与江南漕运、盐铁利益集团牵连甚深,此刻终於按捺不住,率先出列。
他躬身时官袍微颤,声音带著精心修饰的痛心疾首:“陛下!臣,有本要奏!”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承载著江山社稷的重压,语速沉痛而缓慢:“户部左侍郎、翰林学士江行舟,年少得志,在塞北道密州府之所作所为,实乃穷兵黷武之危兆啊!”
这几字一出,殿內泛起细微骚动。
不少官员或捻须頷首,或与同僚交换眼神,空气中瀰漫开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徐士隆偷眼覷向御座,见珠帘后的女帝身影凝定如山,並无呵斥之意,胆气顿壮,声调陡然拔高,字句如锤:“陛下明鑑!雪狼国乃北疆积年大患,控弦十万,凶悍绝伦!
依老成谋国之策,此战本当依託密州坚城深池,以守代攻,稳扎稳打,徐徐消耗狼妖锐气,待其师老兵疲,再图缓进。
此乃百战稳妥之道,纵耗时数载,亦能保国本无虞!”
“然江侍郎竟弃此良策於不顾,轻启边衅,主动求战!
陛下!
此等规模的国战,岂是书生意气之爭?
他这一意孤行,需户部紧急调拨多少粮秣?
需沿途州县徵发多少民夫?
又需耗损我大周多少年积累的国帑?!”
他越说越激愤,手臂微扬,仿佛已看见国库仓廩在烽火中飞速清空,声音近乎嘶哑:“如此狂飆突进,若非存心劳民伤財,动摇国本,臣实难作他想!
恳请陛下明察,速下严旨,勒令江行舟改弦更张,以免酿成无可挽回之大祸!”
紧接著,工部郎中王珉疾步出列。
他家族与已被抄家的江南漕运使潘裕乃是姻亲,利益盘根错节,此刻语气更是尖锐:“徐侍郎句句肺腑!陛下,那江行舟在户部,分明是借清查帐目之名,行剷除异己之实!”
他双臂微振,官袍作响,痛心疾首道:“江南潘裕、巴蜀赵罡、关中张霸,哪位不是为朝廷效力十数载的栋樑?纵有些许帐目瑕疵,亦当念其苦劳,徐徐导正。
岂能如江行舟这般,罗织罪证,动輒抄家灭门?
如今两京十三省官员,哪个不是人人自危,生怕明日緹骑便叩响家门?
这岂是治国之道,分明是滥用钦命,祸乱朝纲!”
“王郎中此言振聋发聵!”
一位御史台的监察御史立刻高声附和。
他素来与张继不睦,此刻见风使舵,语气中满是煽动:“江行舟在北疆穷兵黷武,在朝中酷烈敛財!
所抄没之巨款,尽数填入边塞战火之中,可曾体恤中原百姓赋税之苦?
如今內地已是民力凋敝,若再纵容此风,只怕要官逼民反,国本动摇啊!”
霎时间,金鑾殿上,“穷兵黷武”、“滥用职权”、“官不聊生”、“民不聊生”的攻訐之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片汹涌的声浪。
无数道或义愤、或忌惮、或怨毒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佇立班列中面色铁青的御史中丞张继一江行舟在朝中最坚定的盟友。
此刻他孤身立於潮头,仿佛隨时要被这口诛笔伐的巨浪吞没。
御史中丞张继面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手中的象牙笏板几乎要被攥出裂痕。
他几次欲迈步出列,为远在北疆的江行舟仗义执言。
可目光触及御座上那道模糊而威严的身影,以及丹陛下三位宰相如泥塑木雕般的沉默,他沸腾的热血仿佛瞬间被冰水浇透。
他深知,在这波譎云诡的紫宸殿上,没有江行舟那般洞悉人心的锐利和扭转乾坤的魄力,自己贸然开口,非但无法挽回局势,反而会授人以柄,让攻汗之火燃得更旺。
他死死咬住牙关,將衝到嘴边的话硬生生咽了回去,唯有那发白的指节,泄露著內心的滔天巨浪。
就在“穷兵黷武”、“祸国殃民”的声浪即將匯成滔天大势之际,九龙宝座之上,女帝武明月终於有了细微的动作。
她仅是微微抬了抬眼帘,垂落的十二旒白玉珠帘发出几不可闻的轻响。
珠帘后那道目光,清冷如崑崙雪水,缓缓扫过下方一张张或激昂、或愤慨、或惶恐的面孔。
没有斥责,没有询问,甚至没有一丝情绪波动。
然而,就是这无声的凝视,却仿佛带著千钧重压,让喧囂的大殿以她为中心,一圈圈迅速安静下来。
最后,只剩死一般的寂静,连彼此的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所有人心头都绷紧了一根弦。
陛下这沉默,究竟是何用意?
是要顺势敲打那个功高震主、行事酷烈的江行舟,安抚一下群情激愤的朝臣?
还是——酝酿著更为石破天惊的风暴?
每个人都屏息凝神,等待著那最终定调乾坤的圣意。
女帝武明月端坐於九重丹陛之上,珠帘后的凤眸扫过下方那些慷慨陈词、痛心疾首的臣工,心中不由泛起一丝冷意,甚至是一丝——难以与人言的疲惫。
这些冠冕堂皇的言论,她岂会看不透?
那些看似忧国忧民的担忧,她作为一国之君,又岂会没有更深的考量?
雪狼国狼子野心,蛰伏北疆多年,其势日盛。
若再延续以往怀柔绥靖之策,无异於养虎为患。
待其彻底整合草原妖蛮诸部,兵锋南指之时,战火必將燎原,生灵涂炭,国力损耗又何止今日之十倍?
江行舟所见之远,正是她心中所虑之深。
至於他在户部以霹雳手段查帐、抄家,聚敛钱粮,看似酷烈不近人情,触动了无数大臣的利益但这实则是在不动摇国本、不增加天下百姓赋税的前提下,最快为北疆战事筹措巨额军资的不得已之举!
这一切的雷霆风暴,皆源於她的默许,乃至是她隱於幕后的授意。
没有充足的粮餉军械,难道要让戍边將士空著肚子、握著锈刃去对抗那些嗜血的狼妖吗?
放眼满朝文武,除了江行舟,还有谁能有这般魄力与手腕,敢去捅那错综复杂的利益马蜂窝,又能真正將钱粮源源不断输往北疆?
然而,帝王之心,如履薄冰。
她的视野必须超越战场的一时得失,她的顾虑也必须囊括整个天下的平衡。
那一丝深藏於冷静面容下的忧惧,並非源於对江行舟能力的不信任,而是源於对未知战局和错综朝局的深刻洞察。
塞北之战,终究是国运相搏。
江行舟亲临前线,是將他自身与国运捆绑在了一起。
此战若胜,自然乾坤定鼎;
可一旦受挫,或是陷入尸山血海的消耗泥潭,对於刚刚经歷內部藩王之乱、亟待休养生息的大周而言,將是难以承受之重。
届时,国库能否支撑?
民心是否会动摇?
眼前这些此刻沉默或攻訐的势力,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她將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局面,又该如何保住那位为她推行新政、涤盪沉疴的“国之利刃”?
这一切的权重,都远远超过殿中这些喧囂的指责。
更让她心底隱忧的,是那水面之下汹涌的暗流。
那些被江行舟以雷霆手段斩断財路、夺走权柄的世家门阀与地方豪强,此刻在朝堂上的沉默,不过是暴风雨前的蛰伏,他们心底积压的怨懟与怒火,她岂会不知?
还有那些虽经上次削藩、推恩令有所收敛,却依旧拥兵自重、对中枢詔令阳奉阴违的各地藩王,他们此刻正像草原上的豺狼,冷眼旁观著北疆的战局。
此战,已非单纯的边塞攻防,更是一场关乎国本与皇权威严的豪赌。
若北疆战事顺利,大军凯旋,自然能凭藉赫赫武功震慑所有宵小,將她与江行舟推行的新政彻底稳固,皇权將如日中天。
可一旦战事受挫,哪怕只是陷入僵持,这些潜在的敌人便会立刻嗅到机会,以“劳民伤財”、“昏聵误国”为名,群起而攻之。
公然质疑她这位女帝的决断,甚至挑战武周皇权的根基。
届时,內忧外患交织,局面將一发不可收拾。
“哎——”
一声微不可查的轻嘆,在女帝心底最深处响起。
为君之难,难在於这九重宫闕之巔,无人能真正分担这如山的重任与孤寂。
她欣赏江行舟的卓绝才具与无畏魄力,也愿意为他抵挡这满朝的非议与明枪暗箭,给予他最大的信任与支持。
但这豪赌背后所有的风险与代价,最终都需要她这位天子,一肩承担。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
想到此处,女帝武明月眸光骤然一凝,如同寒星炸裂,所有瞬间的犹豫与深藏的担忧,被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决绝彻底压下。
取而代之的,是属於定鼎乾坤的九五至尊的冷厉与强悍。
她既然选择了江行舟这把世间最锋利、也最危险的剑,就要坚信他能为自己、为这大周天下,劈开眼前最坚实的困局!
即便前方是刀山火海,是万丈深渊,她武明月,也要赌上皇权威望,搏这一线生机!
因为固步自封,维持那看似平稳实则积重难返的现状,才是真正的慢性死亡,才是对江山社稷最大的不负责任!
女帝武明月缓缓抬起眼帘,目光穿透十二旒白玉珠帘,如同实质般扫过丹陛之下神色各异的群臣。她的声音恢復了平日的沉稳与威严,听不出半分情绪的涟漪:“徐爱卿,诸位臣工,尔等忧国之心,朕,已深知。”
她略作停顿,整个大殿的空气仿佛隨之凝滯。隨即,语气陡然转厉,带著不容置疑的决断之力,如同金玉交击,掷地有声:“然,北疆战事,关乎大周国运兴衰,绝非寻常边衅可比!
江行舟在密州府之一切调度,无论清帐筹粮,抑或临阵决策,皆为抗敌卫国之根本大计,不容妄加非议!”
“至於此战胜负几何,需耗时几许——”
女帝的声音在此处微微放缓,却透出一种洞察全局、俯瞰未来的深邃与冷静,“且待边关军报抵达御前,再行详议不迟。”
她的目光骤然锐利,如同冰锥刺破暖帐,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宣告:“在此之间,若有再敢妄议主帅,散布流言,以致动摇军心者——无论品级勋爵,一概以律论处,绝不姑息!”
此言一出,宛若定海神针轰然镇入汹涌波涛,瞬间压下了所有窃窃私语与蠢蠢欲动。
金殿之內,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徐士隆等人面色微白,躬身更低,再不敢多发一言。
女帝以最直接、最强硬的方式,昭示了她的態度:无条件支持江行舟,一切以最终战果为准!
她將大周国运的沉重砝码,与自身帝位的稳固,都孤注一掷地押在了数万里外那座风雪边城,押在了那个以一袭青衫闯入尸山血海的书生身上。
此刻,她所能做的,便是在这洛京最深沉的宫闕之中,为他稳住这后方朝堂,涤清一切掣肘与誹谤,让前线的將士能够心无旁騖,挥剑斩妖。
这是一位君主对臣子最大的信任与託付。
女帝武明月金口一开,定下了“妄议主帅、动摇军心者以律论处”的铁律,金鑾殿內灼热的空气仿佛瞬间被冻结,陷入一片死寂。
方才还慷慨激昂、痛心疾首的礼部侍郎徐士隆等人,脸色几不可察地一变,立刻如同被扼住咽喉的公鸡,所有声音戛然而止。
这些在宦海风波中沉浮数十载的老臣,个个都是成了精的人物。
他们今日的集体发难,本就不是天真地指望能凭藉几句諫言,就扳倒圣眷正隆、手握陛下钦赐权柄的江行舟—那简直是蚍蜉撼树,痴人说梦。
此番举动,实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投石问路”。
其一,便是要试探龙椅之上,女帝陛下对江行舟此次堪称冒险的北疆决战,其真实態度究竟坚决到何种地步,耐心的底线又在哪里。
如今答案已然清晰:陛下的支持毫无保留,短期內绝无动摇可能。
那么,硬碰硬便是下下之策。
而这其二,也是更为阴险的一步,便是预先埋下舆论的钉子。
將“穷兵黷武”、“耗尽国帑”、“民怨沸腾”这些罪名在最高庙堂之上公然喊响,藉助今日参与朝会眾臣之口,迅速传遍洛京官场,乃至辐射地方。
抢先一步在天下人心中塑造一个“江行舟为一己功业,不惜赌上国运,后患无穷”的危局形象。
他们心底的算盘打得冰冷而精明:北疆战事,自古便是血肉磨盘。
雪狼国十万狼骑凶悍绝伦,据守雄关险隘已是极限,那江行舟竟敢主动寻求决战?
这分明是自寻死路的险招、绝招!
一旦前方战事稍有挫折,哪怕只是进展迟缓,今日他们种下的这些“预言”,便会立刻成为最锋利的匕首。
届时,“臣等早已諫言,奈何陛下不听”、“江行舟果然貽误国事”的舆论將汹涌反扑,他们便能站在“忧国忧民”的道德制高点上,从容地对江行舟进行清算。
届时,失去圣心庇护的江行舟,便是砧板上的鱼肉!
这朝堂之爭,从来不是市井泼妇的骂战,而是杀人不见血的谋算。
真正的风暴,或许此刻才刚刚开始酝酿。
所有人的目光,都已投向了北方,等待著那份决定无数人命运的军报。
待战事迁延,陷入胶著,三五个月內若不见决定性的胜果,甚至只要传来一两场受挫的消息—
届时,每日如同流水般消耗的庞大军费,便会从支持战事的基石,转变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旦户部钱粮告急、请求增援的奏报如同雪片般飞入宫中,陛下此刻再坚定的支持,在现实的压力下,也难免会滋生疑虑与焦躁。
旷日持久的消耗,是任何君主都难以忍受的。
到那时,才是他们真正发力,群起而攻之的最佳时机!
现在陛下態度鲜明,圣怒难测,跳得太高、冲得太前,反而容易引火烧身,成了杀鸡做猴的那只“鸡”。隱忍,方是长久之道。
“臣等,谨遵陛下圣諭。”
以徐士隆为首的几人齐声应道,语气恭顺平和,顺从地躬身,悄无声息地退回班列。面容上看不出半分方才爭辩时的激动与不满,仿佛彻底接受了天威裁决。
姿態恭谨,仿佛片刻前那些剑指北疆、声討江行舟的激烈言辞,不过是眾人集体的一场幻听。
朝会接下来的议题,迅速转向了漕运疏通、耕作等日常政务,討论声依旧,奏对如流,一切都按部就班。
然而,殿中每一位能立足於此的臣工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寧静。
平静的朝堂水面之下,致命的暗流已然开始汹涌盘旋。
无数双或明或暗的眼睛,正默默地、焦灼地或冷冽地望向北方。
他们之中,有多少人是在真心祈祷王师凯旋?
寥寥无几。
更多的人,则是在耐心地等待等待著一场他们预期中的“僵局”或是“败绩”,等待著陛下耐心耗尽、態度鬆动的那一个微妙转折点的到来。
毕竟,对於守成持重、拥有庞大根基的他们而言,时间似乎总是站在他们这一边。
他们等得起,也输得起零星的战役,但御座上的君王和那位远在北疆的“利刃”,却未必能耗得起这国运与声望的持久战。
就在这暗流涌动、各方心怀鬼胎的微妙时刻一“报—!!!八百里加急!”
“北疆军情!密州府大捷!!!”
一声嘶哑却蕴含著爆炸性狂喜的呼喊,如同九天惊雷,悍然撕裂了金鑾殿內虚偽的平静,由远及近,以雷霆万钧之势衝击著每个人的耳膜!
只见一名身背三根猩红翎羽、浑身浴血征尘的飞鹰驛卒,几乎是以一种衝破一切阻碍的姿態,踉蹌著闯入大殿。
他完全顾不得宫廷礼仪,在光可鑑人的金砖地上连滚带爬,直至丹陛之下,猛地滑跪出数丈远,双手用尽最后力气,高高擎起一份沾染著泥污与暗红血跡、火漆犹存的军报。
他的声音因极度的激动、疲惫和难以置信的狂喜而剧烈颤抖,却字字如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启稟陛下!天佑大周!密州府——大捷!江侍郎——江侍郎他——”
高踞龙椅的女帝武明月,原本沉稳如山的身姿猛地向前微倾,十二旒白玉珠帘剧烈晃动,其后那双凤眸骤然爆发出灼灼精光,如同暗夜中劈开迷雾的闪电。
她甚至不等宦官转呈,急声喝道,声音带著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紧绷:“讲!无需拘礼,速速报来!”
那驛卒猛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將这震撼天下的消息用尽生命之力吶喊出来:“江侍郎抵达密州城当日傍晚,便与薛崇虎太守,仅率一千精锐铁骑,主动出城,逆击雪狼国十万大军前锋!”
“於万军丛中,阵斩雪狼国大王子!”
“隨后,江侍郎临阵挥毫,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成——词成镇国!
才气冲霄,引动北斗星辉降临,召唤三国神將英灵孙权持戟助战,更有大汉天使冯唐虚影持节宣旨,昭告天威!”
“更——更是一箭贯日,射杀雪狼国大妖王於两军阵前!”
“妖王毙命,狼军瞬间魂飞魄散,全线崩溃!
薛太守趁势挥师一千骑兵掩杀,兵部尚书唐秀金果决下令全军出击,与全城军民里应外合,展开决战!”
“经一夜浴血鏖战,已——已全歼雪狼国十万大军於密州城下!无一漏网!”
“轰——!”
驛卒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都仿佛一柄万钧重锤,裹挟著北疆的血火与雷鸣,狼狠砸在每一位朝臣的心窍之上!
死寂!
绝对的死寂!
整个金鑾殿,剎那间陷入了一种极致的、令人头皮发麻的死寂!
仿佛被一道无形的禁言法术笼罩。
空气凝固,时间停滯,连呼吸声都消失了。
方才还在运转的种种心思、算计,在这一连串石破天惊的战果面前,被轰击得支离破碎。
所有人的表情都僵在脸上,呈现出一种近乎滑稽的扭曲。
方才还痛心疾首、儼然一副忠臣模样的礼部侍郎徐士隆,此刻嘴巴无意识地张开,足以塞进一枚鸡蛋,脸上那精心维持的忧国之色彻底碎裂,只剩下彻底的茫然与顛覆认知的呆滯。
其他那些或明或暗附和、早已准备好“秋后算帐”台词的大小官员,更是眼珠暴突,脸上血色瞬间褪尽,惨白如纸,不少人甚至身形微晃,几乎站立不稳。
就连一直稳坐钓鱼台、仿佛超然物外的三位紫袍宰相,此刻也再难保持镇定,霍然睁开双目,浑浊的老眼中爆射出前所未有的惊骇光芒,死死盯著那跪在地上的驛卒!
这——这怎么可能?!
江行舟——他才抵达密州多久?
满打满算,不过几个时辰!
就在当天傍晚?
那可是凶名昭彰、困扰北疆数十载,让大周耗费了无数钱粮將士性命的雪狼国十万主力!
不是十万头待宰的猪羊!
其大妖王更是堪比人族大儒瓷存在!
弗这么——灰飞烟灭了?
亢是全歼?跳一漏网?
歷次北疆国战,哪一次不是旷伍持久?
双方陈兵对峙,小规模衝突不断,后勤补给线漫长,没有数载光阴、耗空半壁国库,根本难以见到决定性战果。
雪狼军更是狡诈如狐,惯用游击,败则远遁,让大周军队疲於奔命,苦不堪言。
朝廷上下,从陛下到六部,早已做好了打一场持续数年、消耗巨大瓷战爭瓷准备——
可现在——
这驛卒竟说,从江行舟抵达,到雪狼国十万大军乔底成为歷爆,仅仅用了一个傍晚,一场夜战?!
这已经不是寻常咨军事胜利,这是神话演义!
是足以载入爆册、流传千古咨军事奇蹟!
死寂持续了足足数息,才被一片“嘶嘶”盗倒吸冷气声打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