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但得澄如许,心同万里平”(1/2)
第160章 “但得澄如许,心同万里平”
寅时二刻刚过,陆北顾在梆子声中醒来。
晨曦尚未撕破深蓝的天幕,贡院深处依旧被浓重的黑暗笼罩,考棚区只有远处巡夜衙役手中灯笼发出的微弱光晕,在通道间投下摇曳不定的、鬼魅般的影子。
因为考棚非常狭窄逼仄,在板子上无论如何都是躺不了的,所以考生只能倚着墙睡觉。
这种姿势,也让陆北顾的肩颈难免因一直靠着冰冷砖墙而有些僵硬,不过好在他足够年轻,身体气血旺盛,在按摩活动了一下后感觉便不受什么影响了。
“要是连着三天怕是会受寒.也不知道这时代有没有拔火罐?要是有的话,倒是可以考完试去驱驱寒。”
脑海中闪过的思绪来到了陆北顾的知识盲区。
这时代肯定有汤药和针灸,但是在没有玻璃罐子的前提下,是否存在拔火罐他就不清楚了。
考场只提供午晚两餐,没有早餐,倒不是泸州不舍得这个钱,而是怕考生吃完早饭以后犯困影响考试。
而相比于第一天不是特别容易拉开巨大分差的十道帖经和十道墨义,第二天考的诗赋,尤其是那篇限韵严苛的律赋,才是进士科州试真正的“试金石”。
大多数顶尖州学生,互相之间的分数开始拉开差距,都是从律赋开始的。
“铛——!”
开考的铜锣声划破清晨的寂静。
没有任何废话,书吏的身影再次出现在通道内,步履匆匆,将考卷分发至每个考棚。
陆北顾屏息凝神接过考卷,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诗题。
“《赋得秋日悬清光》,押‘八庚’韵,五言六韵。”
这首试帖诗的题目本身意境空明高远,“悬清光”三字尤为关键,需描绘出秋日天宇那种清澈、高悬、澄净的光辉,可能是晨光熹微,也可能是午日朗照,更可能是秋月清辉,但核心在于“清”与“悬”的意境结合。
至于要限用“清”字所在的韵部,也就是下平声“八庚”部,来作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律,反而不算很难。
总而言之,是需要考生不仅要有捕捉秋日光影的敏锐,更需在严格格律中营造出符合“赋得体”应制气韵应该具有的清雅意境。
一道诗题,一道赋题,两道题有足足一天的时间来作答。
所以陆北顾并未急于动笔。
他闭上了眼睛,将心神彻底沉淀下来,脑海中开始想象秋日的景象。
——高远的碧空,如洗的澄澈,晨光初绽时天边那抹清冷的淡青,或是正午阳光穿透稀薄云层洒下的毫无滞碍的明净光辉,又或是薄暮时分落日熔金后,天幕残留的那一泓清透的余韵。
“这里面‘悬’字是关键,这光不能是贴地的、弥漫的,而应是高悬于天宇,自上而下倾泻的清辉。”他心里想道。
不同的意象在脑中碰撞碧落、澄霄、素练、冰壶、玉宇,随后又被筛选出去。
而“清”字韵部包含的字,清、明、晴、晶、盈、声、生、平、轻、情、成、京、英、琼、擎、萦、楹等等字眼,也随之浮现。
在某个瞬间,陆北顾忽然觉得自己捕捉到了最契合的意象。
他猛地睁开眼,笔尖轻触纸面,如游龙初醒,第一行清峻的楷书随之在草稿纸上写就。
“天高云自远,气爽宇初清。
一鉴当空澈,千峰照眼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