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玉牒局中方成我(2/2)
“元义近来行事,似有别往昔。”
刘宏指尖划过舆图,忽而轻笑:
“不妨事……”
他抬眼望向天际,晨曦初绽处云翳翻涌。
“他早该飞了。”
……
无眠。
辗转终夜,忽觉窗纸泛白。
刘方倚榻闭目。
听宫外渐起辚辚车辇声,夹着商贩吆喊、行人私语,如潮水漫来。
昨夜张让将他送至宫门,两人相谈甚久。
终了,张让抚其背叹道:
“终有一死,纵留千古骂名,亦不过黄土一抔,唯求生前事能遂本心,何须惧后世评说?”
此言不绝于耳。
他翻身而起,整衣立于铜镜之前。
青衫磊落,玉带横腰。
凝视镜中影,眉目间似见往昔。
……
孤,曹孟德。
熹平三年,初为洛阳北部尉。
有蹇硕叔父违禁夜行,即杖杀之。
时阉竖势盛,赖阿翁周旋,方得外任顿丘令。
尔时尚为少年,胸藏澄清天下之志。
黄巾乱起,随皇甫嵩讨贼颍川。
破波才于长社,焚贼营于西华,以功迁济南相。
至郡则整肃吏治。
奏免贪秽,禁断淫祀。
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然见朝堂朋党相倾,宦官秉权如故,乃挂印归乡。
于城外筑室,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欲以耕读自全。
中平六年,董卓入京废帝,擅行废立。
孤伪为献刀,欲图刺之。
事觉而亡,易名改姓间行东归。
至陈留,散家财得义兵。
首倡义旗,移檄州郡声讨国贼。
袁绍等关东牧守共推盟主,号十八路诸侯。
然屯兵酸枣月余,莫敢先进。
竖子不足与谋!
诸君北面,吾自西向。
遇董卓伏兵,士卒死伤殆尽。
赖曹洪以马相授,方得脱免。
一场聚义,信义皆失,挚友割袍。
蓦然回首,父子已隔世。
张邈、陈宫叛迎吕布,几丧吾所有。
张绣反于宛城,长子昂、从子安民、爱将典韦并殁于难。
典韦死战时,双挟贼尸而立,目眦尽裂。
其忠勇若此,吾过其葬地,必驻车恸哭。
陈宫助吕布再困吾于濮阳,火焚东门,须发尽焦。
此战后,孤不欠公台,亦于天下人再无亏欠。
及破冀州,临袁本初墓前,设太牢以祭。
想幼时同猎于谯,共饮于洛,曾几何时,竟成隔世。
墓草离离,寒风萧瑟,少时故友,零落殆尽。
是夜独登城楼,见北斗横天,四野无声。
忽觉天下虽广,竟无一人可共肝胆者。
赤壁之役,吾素信江表豪杰或念旧谊,岂料火船蔽江,烟焰涨天。
马超、韩遂复叛于潼关,割须弃袍而走,渭水寒波,照吾白头。
至此,阿瞒已死,唯余孤耳。
铜雀台成,召子建登楼,谓曰:
“汝为吾赋,记生平之志。”
植援笔立就,文辞华美,然孤志岂在台榭?
唯恨头痛日剧,每夜梦典韦守护帐前,昂儿啼呼“阿翁”。
惊起按剑,唯见烛影摇红,满室凄凉。
奉孝从征十一载,每临大事,辄能决疑。
柳城霜冷,其疾骤发,孤亲执其手,竟成永诀。
扶柩而还,路逢大雪,仰天长叹: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荀令君自初平二年举郡来投,居中持重十五载,军国务决于其手。
建安十七年,因谏九锡事,薨于寿春。
孤往吊之,见几上残卷未收,墨痕犹新。
忽忆昔年共饮许昌城头,论及兴复汉室,其目灼灼如炬。
今竟天人永隔,泪落衣襟,不能自已。
或訾孤任人唯亲。
岂知孤之命,乃曹子廉汴水让马所救
乃夏侯元让,拔矢啖睛而不退所救。
此等袍泽,非亲而何?
非亲而能以死相救乎?
孤独爱关云长者,何也?
其心赤诚如赤子,其义贯日月而不欺。
曾几何时,曹孟德亦如关云长般忠义无双!
岂愿为奸雄?岂愿为汉贼?岂愿终日头痛欲裂?
孤,怕了!
孤本谯郡一孝廉,曾怀澄清之志,欲为汉家良臣。
初愿作郡守,修治城郭,使百姓和乐。
后遭乱世,欲为征西将军,墓前题“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足矣
若可选择,谁愿弃忠信而怀权术?
谁愿舍周公之德,而作权谋之主?
谁愿为终日疑惧,梦中杀人之魏王?
建安廿五年,知大限将至。
临薨望北,犹盼河清海晏。
然天意昭昭,何幸于孤,赐此再世之机。
昨夜忽闻天语如雷,恍若棒喝贯耳,醒吾半生迷津。
既重托此躯于世,孤自当以曹孟德之道,行匡复之业。
唯愿生前诸事,皆遂吾素志,至于青史评章,何足道哉!
注:
一、关于“皇叔”这个称谓。
《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中,汉代从未出现以“皇叔”指代某类皇室宗亲的记载。
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汉末“皇叔”这一形象和称呼。
东汉皇室称谓以爵位和官职为核心,但是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选择沿用“皇叔”作为口语化简称。
在其他各种细节上都会以史实为主,人物、事件及其时间线也都是有史料可依的。
二、正史中没有的内容,此处为引用剧情。
1献刀刺董。
曹操刺杀董卓是《三国演义》虚构情节,正史《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初平元年(190年),曹操因反对董卓而逃离洛阳,并非因行刺失败逃亡。
2割须弃袍。
割须弃袍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马超追击曹操的情节。正史中,曹操与马超在潼关之战确实有过惊险对峙(如“浒水半渡遭袭”),但并未记载“割须弃袍”的细节。
3拔矢啖睛。
夏侯惇在濮阳之战中被流矢射中左眼(《三国志夏侯惇传》),但“拔矢啖睛”(拔箭吞眼)是《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正史中并无此记载。
4十八路诸侯。
关东诸侯讨董卓时,实际参与的州郡势力约十余路(《三国志》记载为“酸枣会盟”有袁绍、曹操等十余诸侯),“十八路”是《三国演义》的说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