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建业的生意(1/2)
第107章 建业的生意
建业此时的gdp比奉天要低一点,但是颜辉却发现建业更有活力一些,似乎总有一些新东西。但是和表哥沟通了一下市场里的商业模式,颜辉却发现有点过于单一。
针对这个问题,颜辉和表哥聊了起来,顺便讲了一下今天过来的这个人。
“他给我发传呼,我给他回电话了。他们想拉我投资t国的木材生意,真是.我怎么投的起啊?”表哥摇了摇头,指了指外面这一片市场,“我能把这块做明白了就不错了。”
“他们都开始搞海外生意了?”颜辉有些惊讶。
“嗯,木材这一块,莆田是最厉害的。他们80年代初期就开始搞木材生意了,最早期的时候,莆田人把整个东三省都走遍了,大、小兴安岭这个都知道,还有牡丹江满洲里,等等,莆田人把整个东三省全部走了一遍.嗯.可能是无数遍,我听他们本地人说,搞木材生意的莆田人起码有20万。”表哥是市场里少有的了解莆田的“外地人”。
同为闽南人,颜辉那边也做木材生意,但和莆田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
“20万人!”颜辉感到了震惊。
“嗯,我听说是这样。”
“那他们早期,是怎么攒到第一笔钱的?”颜辉有些好奇。
“编蒸笼,”表哥会说莆田话,当然很了解莆田人。
早在80年代,为了能吃上饭,大量的莆田人离开家乡,行走于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用竹子作为材料,编织蒸笼售卖,每年能收入三四千块钱。
有了一点钱后,经常是几十个莆田人一起,包下一个车皮,就开始售卖。
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一个项目参与的人越多越容易乱,几十个人包一个车皮更是容易出问题。但莆田人靠着宗族的约束,可以轻松完成这样的生意。
很多人做了几次之后资产翻倍,接着就有能力10人包下一个车皮、5人包下一个车皮,最终成为老板。
“现在是1997年了,有的莆田老板做生意都15年了,当然这样的老板我们市场里很难见到,这些老板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工厂,做什么事都不会亲自出马了。”表哥跟颜辉说道。
“那他们这些大老板,现在都在做什么?”颜辉对更先进的商业模式更有兴趣。
“你看今天联系我的这个人,他就是跟着一位大老板做事的。实际上,他大概率也知道我没办法跟他们投资,但是还是会和我提一下。我跟不上,是我自己的问题,不怪人家,以后人家发财了,是人家的本事。”表哥说到这,叹了口气,似乎责怪自己这几年的蹉跎。
表哥来建业也有几年了,但是并没有完成资产的迅速积累,属于赚一块八毛的状态。
在整个市场里,表哥也算是过得比较潇洒的,也因此有很多朋友。从这个角度来看,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颜辉也说不清楚。
80年代的时候,东三省的木材市场刚刚萌芽,莆田人算是最早的一批商人。
而近几年,由于禁伐令的临近,东三省的木材市场面临巨大的挑战。走在时代前面的莆田人已经开始布局海外。
囤地买林甚至铺铁路,已经有人走到了这一步。
表哥说,最早的那一批发财的,趁着6年前北方的大事,已经迅速膨胀成了富商。此时此刻,黑省北边的广袤土地,有不少林地已经属于莆田人。
“真厉害啊,”颜辉一下子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
“跟咱们也没啥关系,我们就做做分销,一样能赚钱!”表哥不以为然,他觉得那些投资风险太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