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将来的郡(2/2)
翌日,程邈听到嘈杂的说话声,睁开眼推开屋门,就见到了一个个官吏三三两两说着话离开了。
于是,程邈也跟上了脚步,跟着这群官吏一起去做事。
人们最古老的丈量方式,是用脚来丈量。
这也是程邈来到这里的第一个工作,丈量田地给迁来的民夫分田,丈量田亩是一个很枯燥很累的活。
自商鞅变法后,秦的田亩有了严格的规定,每一尺每一丈都要有严格且清晰的界限,所谓开阡陌。
不仅仅是万千黎庶,就连得了战功的人家都不能私自模糊田亩边界,不得私自占田,挪田,哪怕你是贵族都不行。
商鞅开阡陌之后,秦法一直用的严格阡陌之规矩,半亩半寸是谁家的田都必须清清楚楚,不得侵占。
既保护了黎庶田亩安全,也保护了大秦的粮食生产安全。
一个用耕与战起家的大秦,对粮食的生产安全是十分重视的。
计户授田,计亩而税,法家的精密治理,渗入了秦人生活劳作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新来的民夫还有些不适应。
从齐地或者是赵地而来的民夫,甚至对秦地官吏的一丝不苟,还有些不理解。
这些官吏们可不敢犯错,每一次丈量都要精确,已有一批人因出差错,公子告知丞相,丞相将他们送去上郡。
程邈正提着一根绳尺,一路丈量着田亩,量好一亩田之后划界立桩。
做完这些,程邈还让别人用脚步来丈量,反复丈量之后,才放心记入田册。
之后,程邈基本上都重复着这些事情,一天下来要丈量三十余亩地,累得几乎喘不过气。
侧目看去,其实其余官吏也都累得够呛,还有几个坐在地上稍稍出了几口气,擦了汗水就接着去忙了。
程邈收起自己的竹简,便离开了这里。
一个时辰之后,程邈带了一根很长的绳尺,身后还跟着不知道从哪里带来的啬夫,接着丈量田亩。
直到黄昏,当众人今天的工作呈报之后,众官吏们就早早去休息。
扶苏正看着各家的呈报,忽然发现了程邈的文书,别人一天也就丈量四十亩左右,他程邈一天丈量了六十亩。
扶苏道:“炉子里还有饼吗?”
田安道:“有的。”
扶苏又道:“拿三张饼,再拿一些肉干。”
将东西都放在桌前,田安看着公子将这些都包了起来,急匆匆出了屋子。
程邈在朝中没什么朋友,在这里也一样,他一个人坐在河边,脱了靴子,不断敲着靴尖,将靴子里的细沙倒出来。
人影出现在了自己面前,程邈鼻子微动,他闻到了饼香。
刚出炉的饼是最香的。
程邈先是不争气地咽了一口唾沫,而后缓缓抬头见到了公子扶苏,慌忙行礼道:“公子。”
因一只靴子没穿,他行礼的样子还有些怪。
扶苏将饼与肉干递给他,也在边上坐下,看着远处。
不远处,就是一群群的人正在垦荒,一盆盆的水洒向田地里,水分正在被土壤吸收。
扶苏问道:“你一天能丈量六十亩地?”
程邈吃着饼不住点头。
“你是怎么丈量的?”先是开口问,扶苏又解释道:“我见过他们丈量田亩,一天最多量田五十亩。”
程邈将吃到一半的饼与肉干往怀中一放。
他捡起一旁的石头,在四个角放下石头,而后用一根细长的绳子做分割。
扶苏目光看着地上的图案,绳子的交错下分成一个个的图形,而后程邈抽出其中两根,一个个大小相等的方块就出现了。
扶苏蹙眉看着,假设他的绳子就是绳尺,这不就是一道很简单的几何数学题吗?
程邈做完这些,解释道:“以前,张苍教会臣的,张苍在算术一道颇为了得,臣很佩服他。”
扶苏站起身,道:“张苍还在洛阳,说不定现在的他在洛阳城中与毛亨喝着酒,看着美人,说着当年师从荀子的往事呢。”
程邈颇为赞同地点头。
扶苏道:“往后你总领丈量田亩之事,有劳了。”
程邈嘴里还嚼着饼行礼道:“臣领命。”
扶苏又给了辛胜老将军叮嘱了几句,让他安排人手照应程邈。
余下的几天,登记造册的田亩越来越多。
每多一亩田登记造册,大秦就能收到这亩田的田赋。
韩非说过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而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而焚。
所以韩非很早就提倡,治理国家需要一丝不苟,哪怕是田亩赋税。
就像荀子他老人家善用比喻一样,韩非也善用比喻来阐述治国的理念,不要因为一点小问题的疏漏而懈怠。
扶苏将整理好的田册装入一个箱子中,让人抬到一驾车上,吩咐道:“送去咸阳吧。”
几个士卒护送着一车的卷宗,驾着马车朝咸阳赶去。
扶苏觉得父皇与丞相看到关中的田亩数量每天都在增加,一定会很高兴的。
关中到了三月时节,天气已没有这么冷了,扶苏试了试田安让人从宫里送来的新衣裳,而后走到屋外,见到了公子高与妹妹阴嫚。
扶苏道:“你们长高了不少。”
公子高咧嘴一笑,而后与妹妹一起十分崇拜地看着兄长。
阳春三月,关中又下起了细雨,绵柔的雨水又将关中大地浇得湿漉漉。
今天很隆重,渠边聚集了不少人。
因为,今天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要开渠了。
扶苏领着弟弟公子高与妹妹阴嫚,来到一处高台上。
章邯见到公子扶苏到了,便朗声道:“开渠!”
“开渠!”
有士兵大声传令。
战马在渠边奔走,奔走的战马越来越多。
公子高垫脚看向远处,他见到远处有人在欢呼。
水流冲刷而下,顺着上游的临晋的河渠一路而下,过了一个个分水口,水流进入一片片的田地的沟渠中,水流在田地里的沟渠中冲刷而过,形成了一片片网格。
当水流从眼前冲刷而过,一直流入渭水与洛水的交汇口,从眼前贯穿而过,从干涸了几百年的旱地中穿行而过。
有老人痛哭了起来,他们数代人生活在这里,数代人靠着挑水过生活来种地,现在终于有河水流从他们的家门前走过了。
往后的祖祖辈辈,终于再也不愁饮水了。
随后老人又哭了,这一天迟了几百年才来。
这条长达近四十公里的河渠,先前只有一千人在修,再之后有了三万人,到了去年就有了六万人,前前后后用了近十万人,耗费了四年。
扶苏抚着下巴已有了胡渣,低声道:“不知不觉四年过去了。”
公子高抬头看到了兄长,他一脸高兴且崇拜地笑着。
阴嫚望着远处,她不知道人们因何在欢呼,但她觉得她的兄长很厉害,万千黎庶都十分敬爱大哥,为此……她也觉得很骄傲。
虽说还没见到百里河开,也没有见到役马成群,但至少正一步步地走着,一点一滴地努力着。
很快,整个关中都会知道,公子扶苏做了一件什么样的大事。
之后,整个天下的人也都会知道,公子扶苏的事迹,以及这位公子多么受人们爱戴。
这场欢呼一直到了黄昏时节才结束,扶苏命所有人都歇息一天。
河渠修成了,余下的事就剩下建设。
人们还在欢庆中,他们在雨中大笑着,有夫妻或者老人在雨中相拥着。
扶苏坐在书房内,弟弟公子高与妹妹阴嫚一人拎着一篮子的水果,离开了这里,他们要将水果拿去宫里,分给父皇与其余弟弟妹妹。
这里的书房内,还有不少水果。
到了三月之后,蜀中送来的水果越来越多,尤其是屠雎南下捷报频传,水果是一车车地送。
商颜山的桑树也长得很不错,章邯的夫人董氏正在教敬业县的妇人如何养蚕。
这个季节,还真是好事频传。
这两年扶苏修过桥,修过河渠,也修过一个小县。
而现在,扶苏要建设一个郡,这个郡会有四个县,再分二十一个亭与乡,从平地里拉起一郡四县之地,为二十万人的生计建设一个地方。
扶苏拿着一卷书,走出屋子看着人们开垦田地播种粮食的景色,思考着该怎么开始建设。
田安道:“公子,司马欣来了。”
扶苏坐在田埂边,道:“他来做什么?”
“他说他已经说服了宁秦县的县令,他会向丞相请命,按照公子的要求将宁秦县并入将来的渭南郡,从此宁秦县改称华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