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颍川黄巾的成败,只在世家大族的一念(2/2)
“嗯。可能有”
“啊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明明陈氏老爷发了善心,明明老天也给了我们一条活路.怎么会大旱呢?符师,你是不是算错了?老爷们明明说,好好种地,沐什么德什么风,老天就会有丰收.”
“嗯,许是他们错了吧!”
<div style=“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flex-start;“>
<div id=“pf-15812-1-pc“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div id=“ad-second-slot-pc“>
“这不能错啊,错了.还怎么活?我的阿娃,才死了娘.”
“.”
张承负低着头,轻轻叹了一声。接着,他不愿看阿陈发红的眼睛,只是看了会乡民们早起贪黑,好不容易养活的青色麦田。许久后,他才站起身,拍了拍阿陈的肩膀,
“阿陈,若是活不下去了.得记住,老爷们的庄子里,有粮食!无论如何,你们都是太平道的信徒。真要活不下去了,就去投北边长社的太平道,在死里寻一条活路来!”
“啊?!”
闻言,汉子阿陈浑身一抖,就像听见了什么可怕的东西,止不住退后了几步。而张承负深深看了这老实的汉子一眼,就转过身,往大贤良师的茅屋中去了。
“老师!”
茅屋中昏昏暗暗,普通的乡民家里,也不可能有奢侈的烛火松明。大贤良师张角盘腿打坐,听到弟子的轻唤,才慢慢睁开了眼睛。他目光深邃的看着张承负,看着这小弟子低垂的眼睛,平静道。
“如何?你在村庄里,看到了什么?”
“老师,我看到了我等起事后,失败的样子”
茅屋中,张承负跪坐下来,收起了所有的锋芒。他垂着眼,声音很轻也很低。
“颍川郡的民心,怕是不在我太平道这边。世家大族的力量太过强大,大族的庄园动辄数万亩、十万亩田地,族人也动辄上千、数千。士族的人数太多,从郡县城中,到乡村地头,到处都是士族们的声音!这里的黔首百姓、田地水源,与冀州和兖州都不大一样。他们怕是已经,被世家与豪强瓜分殆尽了。就连脑袋里想的,都是士族们宣传的那套仁德恩情.”
“颍川郡中,自耕自种的小农,几乎都活不下去了,人数也越来越少。郡望县望的世家大族,十根手指都数不过来,还在越来越多。就像这许县陈氏,陈寔陈太丘名扬天下,如今已经八十岁了。许县陈氏原本只是普通的寒门士族,因为这位陈公而兴起,五十年的时间,三代人的经营,就繁盛到今天的世家气象。陈氏飞快壮大,开枝散叶的嫡系子弟,认祖归宗的旁系族支,再加上投效改姓的庄客徒附,尤其是近十年的灾疫兼并.”
“五十年三代人!许县陈氏,就从寒门士族,变成了数万亩田地的大族,变成了郡望世家!他们虽然和汝南袁氏没法比,但依然能称得上一句根深叶茂。这些‘耕读’世家,不仅子嗣众多,还善于培养子弟,其中有才能的众多。像是陈太丘的嫡孙,十八岁刚取了表字的陈群,据说少有异才,过目不忘.”
张承负顿了顿。这位陈群陈长文,可就是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创立者。对方的出生与立场,毫无疑问是世家大族,比程立的地位都高得多。他垂了垂眼睛,继续道。
“老师,黔首小民们朴实的很,并不知晓这种疾苦的背后,世家大族才是一切不公的根源他们只是记得大族们的‘恩德’,把当大族的佃农与庄客,当成活路的机会。他们当然恨官府,但这种恨只是具体到某个人,到某个税吏身上。他们也很容易被世家大族影响,尤其是陈氏、荀氏,这种有清名的‘清流士族’、‘仁善老爷’.”
“而从某些方面看,这些颍川的世家大族,比起宦族好得多,也确实没有那么表面的‘凶恶贪婪’。在这些大族的庄子里,离开了官府的盘剥,许多百姓确实能活下来,是勉强能有一条活路的。哪怕是像狗一样,跪在世家大族管事的脚下活着!”
闻言,大贤良师张角捋了捋短髯,眼中思量了会,沉声道。
“承负,按你的意思,颍川明年的太平道起义,声势不会大?”
张承负却摇了摇头,目光锐利,振声答道。
“不!老师,恰恰相反!颍川的太平道起义会声势浩大!但颍川黄巾的成败,却不是我等能掌控,而只在本地世家大族的一念之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