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光锥望远镜(5k)(1/2)
第298章 光锥望远镜(5k)
林格—斐兹罗望远镜观测系统是三大舰队联合建造,由多台巨型望远镜组成,单台主镜片直径达数百米,部署在小行星带附近的超级太空望远镜,远离行星大气干扰,具备极致的观测精度,是人类最先进的太空光学望远镜。
是危机纪元早期哈勃一号望远镜规模的上千倍,是大低谷时期哈勃三号望远镜性能的数十倍,能清晰观测到数百光年外的恒星细节,可以捕捉恒星的异常光变,以及星际尺度下的大型物体,比如三体舰队的踪迹。
在吞食危机出现前,一直都是林格斐兹罗望远镜在观察三体舰队,吞食危机之后,林格——斐兹罗望远镜就把观察目标调整为了吞食大环。
观察三体舰队的任务交给了其他太空望远镜系统。
吞食帝国投降之后林格——斐兹罗望远镜又开始重新将目标锁定为三体舰队。
总之,哪怕是到了危机纪元205年,林格——斐兹罗望远镜都一直是人类最先进的光学观察手段。
但这样的观测系统,如今也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了。
三大舰队本来计划再建造一个新一代望远镜,替代林格斐兹罗望远镜,计划将其命名为波江望远镜,以铭记波江文明对于人类的帮助,但人类很快就发现。
自己建哪有直接借用恐龙的方便。
很快,随着大环泊入小行星带成为太阳系第五轨道行星之后,人类就见识到了吞食大环搭载的天文望远镜。
一个超大,超棒,超长,超灵活的光学太空超级望远镜。
毫无意外的,作为战争胜利一方的人类直接征用了吞食帝国的观察体系。
如果说在此之前,人类是在通过针眼观察宇宙。
那么现在,人类就是在通过四处都是漏洞的筛子来观察宇宙。
宇宙豁然开朗!
吞食大环的光学望远镜系统,在吞食语的语境中意为“光锥”。
人类早就发现,吞食帝国的技术虽然粗糙,而且颇有苏联时代力大砖飞的特色,但恐龙对于事物的命名也与人类一样,有着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比如将三种不同功率的伽马激光射线命名为日矛、月矛、星矛,这个简洁的命名方式,就很对人类的胃口。
相比之下,人类那各种历史人物命名,神话命名,学名命名的命名方式就很繁琐。
在起名字这一块,恐龙们还是有点天赋的。
“光锥”是描述时空关系的核心概念,以某一事件为顶点,光线在时空中传播形成的圆锥区域,代表着该事件能影响或被观测到的范围,而在爱因斯坦龙和庞加莱蚁的相对论中,光锥不可被超越,过去光锥是可观测的历史,未来光锥是可影响的未来。因此命名为“光锥”望远镜。
以上是大环指挥官卡尔对人类的解释为什么将望远镜命名为“光锥”的原因。
(注,龙蚁文明时期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龙和庞加莱蚁,一龙一蚁曾在宇宙是否均匀,坚持相对性原理的探讨中悟出了狭义相对论,是龙蚁文明时期的技术先贤。)
光锥望远镜的核心组成是超巨型自适应镜片阵列,主镜片直径达到一千公里,由数万块子镜片拼接而成,整体呈抛物面弧形。
类似的巨型拼接镜片总共有上百块,总长度长达一万公里,部署环心位置。
大环保卫战时,吞食帝国为了保住镜片,特意将镜片收回了内环进行储存,战时虽然遭受了少量恒星型氢弹的破坏,但好在镜片储存的较为分散,受到的损失并不大。
还能凑合用。
该镜片的材质也体现了吞食帝国的深厚积累,当人类询问恐龙们是如何烧制出那么多玻璃,又是如何避免星际尘埃物质对镜片的影响时,恐龙的回答狠狠震惊了人类土老帽。
恐龙科学家说:光锥望远镜始建于300万年前,镜片是吞食帝国收集的,由超新星爆发后的致密尘埃通过强引力场压缩成透明介质构成的,其硬度是钻石的百倍,且能耐受星际尘埃的撞击。
人类已经习惯被吞食帝国的超级技术所震惊了,每当人类科学家被恐龙科学家震惊时,人们总会发出:“我们居然打赢了这种超级文明?”的感慨。
每次听到这种感慨时,随行的恐龙科学家们就会很尴尬的在那里用巨大的脚爪扣扣地板。
谁能打过你们人类虫虫啊,武德比恐龙还充沛,还有准神站台,真的是……
总之,光锥望远镜的观察精度十分可怕。
针对1光年范围内的行星系统,可直接分辨地表千米级物体。
人类通过波江女孩知道,吞食帝国在吃完16光年外的波江星系之后,赶赴地球总共用了6万年,平均航速是25km/s,约光速的万分之一。
恐龙们解释万分之一光速吞食大环最省资源的赶路方式,波江星系的波江星并不好吃,大环没有吃饱,其它行星也没什么能吃的,因此赶赴太阳系时,就没有加速至千分之一光速。
人类惊出一身冷汗。
还好没吃饱,不然恐龙早几万年过来,人类就真完蛋了。
波江星为地球做出了最后的贡献就是没喂饱恐龙,还拖延了恐龙赶赴太阳系的速度。
它真的,我哭死。
人类在翻阅恐龙的光锥望远镜的观察记录的时候,很快就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
在吞食大环飞向地球时,历届吞食皇帝曾经多次要求下令吞食帝国观察太阳系,观察母星地球。
光锥望远镜观察地球的行为总共发生了10次。
观察时,大环分别距离地球16光年、6光年、2光年,1光年,30000天文单位(0.5光年)、12000天文单位(0.2光年)、10000天文单位(0.17光年)、6000天文单位(0.1光年)、3000天文单位、1000天文单位。
频率是越来越高的。
在首次观察地球之前,吞食帝国在吃完波江星之后,选择向50光年范围内,约900颗恒星系发射了中微子束,来寻找下一个吞食的目标。
吞食帝国的中微子雷达技术很成熟。
中微子质量极小,不带电荷,几乎不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能穿透各种物质而几乎不衰减,通过中微子束穿过物体时,极少数会与物体内的粒子发生微弱相互作用(如弹性散射),吞食帝国通过捕捉这些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可以反推目标星球的内部结构或成分。
由此,来判断这颗行星能不能找到吃,好不好吃。
这900个恒星系里,能吃的恒星系不超过60个,其中就包括太阳系和三体星系(彼时的三体星系还残留三颗可以吃的三体行星)
这60个恒星系里面,好吃的恒星系不超过3个半,三体星系算半个。
其中三体星系距离恐龙虽然最近,但那三颗太阳让恐龙也有点发怵,恐龙最终选择放弃。
至于剩下的三个恒星系,只有一个恒星系堪称美味。
那就是太阳系。
老家不仅能吃,还各个饱满肥美,甚至够吞食帝国吃完之后好好休息几十万年,甚至还有可能吃撑!
回老家,睡老家,吃老家!
吞食帝国选定了新的食物,那么结局怎么样大家也都知道了。
人类反向占领吞食大环后,缴获了恐龙的大量高级技术,其中就包括中微子扫描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人类目前不知道这个技术有什么用,但也在火星建造了几台中微子束发射原型机,开始对50光年之内的几百个恒星系进行胡乱扫描。
恐龙科学家试图阻止人类这种逆天的行径,但在暴龙卡尔的警告下,恐龙科学家们最终还是憋住了。
吞食帝国虽然对人类文明无条件投降,但也不会自作多情,把人类不知道的事情主动告诉对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