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拉长战线(1/2)
第385章 拉长战线
算上熟悉本地地形的‘导游’们,拢共二十来号人北上。
高羽首先便是要考察滹沱河。
河间郡周遭的地形就是很典型的河北地形,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高羽也不清楚刘桃枝那边是什么情况,他必须要所有都考虑到,要是侯渊真铁了心的要在城中龟缩当王八的话,他就考虑引水攻城,具体能不能用水攻还得看实际的地形以及老天爷给不给面子。
实际考察一番后。
高羽便果断放弃了水攻的想法。
赵都军城、武垣此前都被太武帝拓跋焘令人加固过,且地势较高,而并非是在低洼地。
站在滹沱河旁边,河流的流量并不是很大。
“将军,沿着河流北上,有一座小陵城,此前大军的粮草便是囤积于此处。”
一名此前押送过粮草的俘虏士卒指着河流说道。
“小陵城位于赵都军城的西北方,在滹沱河的东侧,距离赵武都城并不远。”
高羽蹲在地上,按照这名俘虏的说法,捡来一根木棍在地上简单的划了一下位置。
滹沱河在河间郡,赵都军城处就如黄河在风陵渡处是一样的,原本自西向东流的滹沱河在此处迎来一个九十度的转弯旋即向北而流,再拐个弯在天津流入渤海。
这便是侯渊最仰仗的水运通道,粮草上岸后,小陵城就相当于是一个中转站。
高羽起身看向北方,他简单拍了拍手上的泥土。
“还得是亲自前去查看一番才行。”
“将军,您身份尊贵,若是再往前的话……”
“无碍。”
高羽摆摆手,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
再说,些许游骑想要将他留下几乎就不可能,又不是大军前来围困他。
就古代这个信息传递效率,除非是自己倒霉一头冲进了敌军的包围圈或者是直接撞上了敌方大军。
玄甲军的士卒们早就习以为常,尤其是木兰、彭乐等人,常年跟随高羽左右征战,他们很清楚高羽打仗的风格。
战前一定会派出大量游骑、斥候打探消息、勘察地形,高羽自己也会亲自担任游骑外出,通过别人的转述,很容易理解错误,亲眼看到才能让他安心。
“世人只知将军带领着玄甲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少有人知将军在作战前会做多少准备工作。”
高宾、王思政二人也跟着高羽外出,看到他明明已经身居高位,却在开战前还这般事无巨细的外出勘察,不由感叹道。
“从古至今,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又何曾不是如此?”
高羽轻笑一声,“就如足球一般,围观者往往只看到进球那一瞬间的精彩,却很容易忽略掉进球之前的各种配合。”
很多道理其实都是相同的。
高羽在讲武堂给大量中低层军官们上课的时候,都会用自己实际的经历来举例子。
战争确实是一门经验学。
除非是天赋异禀,很少有人生下来就会打仗,更多的是不断积累。
经历的战事多了,遇到的情况多了,处理起来自然也就越发的得心应手。
讲武堂实质上就是将两军对垒中的很多细节,填鸭式的全部灌输给中低层的军官们,让他们死记硬背就行。
有天赋的,自己就会根据情况融会贯通。
没有天赋的,死记硬背也能保证一个极高的下限。
“还是需小心谨慎,侯渊在瀛州多年经营,他对此处的地形比我等要熟悉,我等必须耗费更多的精力勘察地形才行,行军征战,不识当地交通地理,风土人情,物产气候,便枉为将。”
能够跟在高羽身旁的,要么已经是可以统兵的大将。
要么就是预备军官。
能入玄甲军跟在高羽身边,那就是坐上了人生快车道,立下功劳后外放出去,起步就是折冲府的都尉起步。
高羽自然不会吝啬,能教的都教。
“先回营。”
算一算时日,刘桃枝也应该要送消息前来。
勘察地形,也得了解清楚侯渊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会主动出击,还是龟缩在城中当王八。
他也在等相州的消息,也不清楚相州那边。
高欢和尔朱荣的战况如何。
必须得得到更多的情报,才方便自己做下一步的部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