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水幕之墙(1/2)
第196章 水幕之墙
第二十七天,凌晨五点三十分。
天际线还是一片深沉的墨蓝,只有东方的地平线,被一丝极其微弱的青灰色光带所渲染。
庇护所内,林予安已经结束了早餐。今天的能量补充是几块烟熏的鳕鱼排和一碗滚烫的贻贝高汤。
他仔细地检查着即将出征的装备,那个用尼龙绳捆着的大约四公斤的混合木炭,是他此行所有温暖的来源。背包里,是被桦树皮包裹的熟贻贝肉和鱼干,睡袋被牢固地捆扎在背包底部。
走出庇护所,将所有工具都固定在用浮木和渔网主绳制作的简易拖马上,另一只手拉着拖马的绳索,踏入了黎明前最深沉的寂静与寒冷之中。
抵达一号钓点时,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探出边缘,将冰面的浮雪染成一层淡金色。
那座由柳条编织的a字形冰钓棚,和他留在里面的简易马扎,都静静地立在那里,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浮雪。
他走上前,先清理掉棚屋周围的积雪,然后钻了进去,没有丝毫耽搁,在铁皮桶里点燃了木炭,当第一缕温暖的红光亮起时,棚外的世界也彻底亮了起来。
昨晚离开前的一个关键操作,确保了他今天的工作能无缝衔接,走到冰洞旁,对着镜头解释道:“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一个暴露的冰洞会在几小时内被彻底封死。”
“要减缓这个过程,关键在于隔绝,不仅要隔绝上方的冷空气,更要破坏冰块本身的热量传导。”
昨夜离开前,先是将这些带着针叶的云杉树枝,一根一根地、紧密地垂直插入冰洞之中,直到将整个直径超过十五厘米的圆柱形水体完全填满。
他一边将这些已经被冰水浸泡了一夜的树枝拔出,“云杉的针叶非常密集,它们在水下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网络结构,这个结构的核心作用,是锁住水体。”
“云杉针叶将原本连通的,可以自由进行热对流的整个水柱,分割成了无数个微小的,被针叶和枝干包裹的独立水腔。”
“这极大地抑制了水的热对流,阻止了底部的‘暖’水与表面的‘冷’水进行交换。”
林予安拿起一根沾满碎冰的树枝,“更重要的是,这些枝干本身,作为热的不良导体,成为了冰晶凝结的‘骨架’。”
“结冰的过程,会优先围绕这些树枝进行,而不是形成一整块坚硬的实心冰,它们破坏了冰的整体结构。”
当将所有的云杉树枝都从洞中取出后,冰洞内并没有形成预想中的厚实冰块。
取而代之的,是一层厚约七八厘米的,由无数细小冰晶和枝叶冻结在一起的冰沙般混合物。
最后拿起那把冰钻,甚至不需要旋转,只是用它的引导尖向下用力一捅,再搅动几下。
“咔嚓……哗啦……”
那层看似厚实的冰盖,便如同被捣碎的冰沙一样,瞬间瓦解,露出了下方漆黑的河水,整个清障过程,耗时不到一分钟,而且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噪音。
他没有急于下杆,而是先从背包里取出一大块硬物,那是在前几日风暴中收获的毛鳞鱼,鱼鳞上那细微的珠光色泽依然隐约可见。
昨晚已经将它切成一堆大小不一的碎块,银色的鱼鳞淡粉色的鱼肉和冰晶混合在一起,一股浓郁的海洋腥味瞬间弥漫开来,那是独属于高脂肪鱼类的气味。
他捧起这把冰冷刺骨的“鱼碎”,毫不犹豫地将它们全部扫入了那个黑黝黝的冰洞中。
一瞬间,原本幽深平静的洞口变得浑浊起来,无数银白色的碎屑打着旋儿缓缓下沉。
更重要的是,一圈圈彩虹般的油迅速在水面上漾开,这片油无声地向四周扩散,迅速的将诱人的信息素无声地传递到冰层下的黑暗世界。
对着镜头低声解释,呼出的白雾瞬间消散,“打窝,是最高效的方式,毛鳞鱼是北极生态圈的能量棒,脂肪含量极高。”
“在冰冷的水下,这种油脂的气味会扩散得很远,形成一个巨大的嗅觉陷阱。对于北极红点鲑这种饥饿的掠食者来说,这就等于在宣告,这里有免费的盛宴!”
这一次,鱼饵不再是凭空出现的兔子肝脏,而是一条被精心挑选出来的,最为肥硕完整的毛鳞鱼。
他熟练地将其挂在钩上,鱼腹中蕴藏的油脂是最终极的诱惑,缓缓地将鱼饵送入冰洞,仿佛在安放一枚水下炸弹的引信。
“然后,是等待。”
他稳稳地坐在马扎上,所有的注意力,都死死锁在了竿尖那根随着水流微微晃动的黑色尾羽上。
在等待的时间里,万籁俱寂,只有风刮过冰原的呼啸声。
他没有闲着,而是坐在火炉旁,拿出了那把猎刀和一块备用的桦木,刀锋划过木头发出“沙沙”的轻响,开始为自己削制一把用于处理渔获的小木柄刮鳞刀。
林予安一边做着手工活,一边对着镜头讲解着接下来的计划,“虽然我现在可以进行稳定的冰钓,但是效率还是达不到我的预期。”
“如果我能有一个24小时自动捕鱼装置,那我的获取食物来源的几率将会大大的增加。”
“所以我打算制作一个水下刺网,参考传统的冰下下网方式,以我目前的条件来说是完全可行的。”
说干就干,林予安开始执行他的计划。
他并没有随意选择,而是在林中穿行了近十分钟,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每一棵候选树木,最终,砍伐了六根约三米长,手腕粗细的笔直云杉树杆。
选定后,用手锯处理了六根树杆,然后将这些原木一根根拖到冰面前一片开阔的雪地上,开始进行精细加工。
然后先用斧背作为锤子,干净利落地敲掉所有粗大的枝干残桩。这个过程不仅是为了光滑,更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小杆子在水下运动时的流体阻力。
加工的重点在于两端,用刀尖在每根杆子距离两端各五厘米的位置,作为圆心,用一小段测量好的绳子作为半径,画出一个完美的圆形。
然后沿着这个圆形,仔细地向内刻出了一圈宽一厘米,深半厘米的凹槽。
这个凹槽是整个连接结构的核心,它将为后续的捆绑提供一个绝对稳固,无法滑动的物理卡点。
然后,才回到冰面,拿起那把沉重的冰钻。他先在自己脚下靠近河岸的位置开凿了第一个冰洞。
随后站起身,目测着对岸的距离,走过大约十四米。为了确保两个洞口能够精确相对,使用了最原始也最可靠的测量法。
他自己拆解的那卷尼龙绳,将斧刃,以一个倾斜的角度,用尽全力深深地凿入第一个冰洞旁的坚冰中,斧柄牢牢地立在冰面上,形成了一个绝佳的临时锚点。
然后,将那卷尼龙绳的一端,用一个稳固的活结系在了斧柄的根部。
他拿着整卷绳子,开始朝着对岸走去,脚下的尼龙绳随着他的移动不断地被释放出来。
大约走出十四米,停下脚步,转过身,开始用力向后拉动绳索。
松弛的绳子瞬间被绷紧,在冰面上拉出了一条笔直的,几乎没有任何弧度的蓝色直线。
但他并没有立刻开始钻孔,而是保持着绳索的紧绷,像钟摆的轴心一样,以自己为圆心,左右小幅度地移动了几步。
他一边移动,一边回头审视着这条蓝色的直线与河岸的夹角,直到它与水流的方向呈现出完美的九十度垂直,他找到了那个最理想,效率最高的拦截位置。
确认无误后,将冰钻提到自己选定的最终位置,将钻头中心的引导尖端对准脚下的冰面,然后将身体的重量压了上去。
引导尖端立刻“咬”住了坚冰,稳稳地固定住了钻头,绝无滑动的可能。
这才开始发力转动摇柄,开凿第二个冰洞。
那条蓝色的尼龙绳,静静地躺在两个洞口之间,是他精准工作的无声证明。
最艰苦的环节开始了。
他将那六根处理好的云杉树杆,在冰面上一根根首尾相连地摆开,用之前那套专业的十字交叉捆绑法,将每一根杆子的末端与下一根杆子的前端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细致工作,他创造出了一件惊人的工具!一根由六根木杆组成的,总长接近十八米的长棍。
这根长棍的唯一使命,就是将那根至关重要的尼龙引导绳,送到对岸的冰洞,他将引导绳的末端,牢牢地系在了长棍最前端的尖头上。
将这根巨大的“木制长矛”送入小小的冰洞,是一项笨拙而艰巨的任务。
他先将长棍的前端探入水中,然后不得不抬起整根长棍的后端,以一个倾斜的角度,一点一点地将其送入冰洞。
然后,紧握着长棍的末端,用尽全身的力气,开始向前推送。
十八米长的木棍在水下产生了巨大的阻力和惯性,每向前推进一厘米,他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同时还要时刻对抗水流,校正着方向。
林予安全神贯注地推送着,当他感觉到手中的长棍只剩下最后一小截时,他知道,长棍的前端已经抵达了对岸冰洞的下方。
他从背包里取出一块早就准备好的,至少有二十公斤重的云杉树干。
小心翼翼地将这树干稳稳地压在了长棍露在冰洞外的最后一小截末端上。
杠杆原理瞬间生效!
随着末端被重物猛地压下,一个巨大的力通过十八米长的杆身传递出去,在水下十几米外,长棍的前端受到了一个巨大的向上的力,开始猛地向上翘起!
“叩!”,一声沉闷的撞击声从对岸传来,那是长棍前端狠狠撞在冰层下表面的声音!
等的就是这个信号!他之前在砍伐树杆时,特意留下了一根t字形的分叉树干,用猎刀稍加修整,就成了一把完美的倒勾工具。
他抓起这把“树杈倒勾”,像一头捕食的猎豹,朝着对岸的冰洞狂奔而去!必须在长棍因受力不均而移位之前控制住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