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寒门豪门(1/2)
第216章 寒门豪门
管家带着三人来到正堂中,李显穆坐在上首。
这是于谦第一次见到李显穆,身着常服,未着官帽,只在冠上插着支玉笄,便有风光霁月之意。
仅仅二十余岁已经一步步凭借一桩桩无可争议的功绩要站上大明权势的顶峰了。
“小侄拜见师叔。”
三人恭敬行了礼,而后王艮的长子王肃抱拳道:“此番进京,叨扰师叔了,家父有信送于师叔。”
李显穆接过信,一边拆信、一边望向于谦,笑问道:“你就是于谦?”
“回师叔话,小侄正是于谦。”
“对你,我可是久有耳闻了。”李显穆笑道:“师兄多次来信称赞你,说你是能传承他衣钵的弟子,比这两兄弟强的不是一星半点,甚至说你有古之名臣的气节,可以托付大事。
据说你很敬佩仰慕文公的气节,悬文公像于座位之侧?”
王肃两兄弟闻言顿时脸一红,但也没什么不服气的,于谦也算是真正的少年天才。
史书上记载,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谦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
八岁时,于谦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这些故事都能看得出,他从小就天资聪颖,不是籍籍无名之辈。
况且在浙江那个卷王环境中,真实历史上,于谦仅仅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天赋可见一斑。
若是一般人被这般打趣,怕是会觉得臊得慌,于谦却正色道:“文忠烈公抛却元廷的荣华富贵,而为大宋殉国死难,这等舍生取义之举,正是我辈读书人所应当效仿的。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便是此事!”
他神色从容,就好像这不过是应有之语,能让浑然而生好感。
“哈哈哈,好志气!”李显穆朗声大笑道:“好儿郎啊,若国家有危难,你是能救时的宰相啊。
不愧是十二岁时就能写出石灰吟的少年天才。”
“小侄多谢师叔称赞。”
李显穆又望向王肃兄弟,“你们兄弟二人也不错,师兄敢让你们来顺天府参加乡试,想必是为了明年的会试提前做准备了,这个年纪有这样的学识,很不错。”
“小侄多谢师叔称赞。”
李显穆感叹道:“我看到你们这些有天赋的后生,便心中欣喜。
这些年心学渐渐在民间生根发芽,有源源不断的年轻士子进入朝廷,我这个心学领袖,在朝堂上终究不是无源之水了。”
民间有句老话——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礼记里面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又有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一说。
父母子女间如此,师生、党派间亦是如此,心学要发展,李显穆高居朝堂之上,固然威风八面,可没有足够强势的后继者,日后必然人亡政息。
王肃、于谦三人听到李显穆的感慨,心中皆是忍不住激动。
无论现代还是古代,都很在乎继承人,也就是最古老的血统贵族时代,政治资源自然是传承给嫡长子。
后来变法不再能继承官职后,政治资源的传承大部分依旧在家族之中,比如门阀贵族时代,但在家族之外,也有了将政治资源传承给弟子的例子。
到了科举大兴,门阀贵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后,传承给子嗣的反而少了,因为科举太难了,不是真正的天才,根本就考不上。
明朝中后期有一个官场潜规则,一甲和二甲前几名,可以进翰林院,当庶吉士,不进翰林院当庶吉士,就入不了内阁,甚至当六部尚书的概率都低了很多。
很多人会认为,这样会导致民间有许多真正有实干的人才遗漏,且削弱了皇帝选择阁臣、大臣的范围,是文官集团削弱皇权的举动。
但其实恰恰相反,这条潜规则是明朝皇帝默许,甚至在暗地里推动的,因为这条规则相当于在提高高级官员的天赋准入门槛,会极强的稳固皇权。
在这条规则下,如果一个尚书家族、内阁家族想要维持家族权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每一代都有人天资绝伦,能够考取一甲、二甲前几名这样的好成绩。
一旦考不了好名次,所谓的尚书家族在领头人致仕、死亡的时候,立刻就会跌落阶级,沦落府级别的二流家族。
比如松江府的徐阶徐阁老。
他甚至还有个首辅弟子,也依旧跌落了阶级,被海瑞搞得灰头土脸,颜面全无。
而大多数人都知道政治讲究派系。
一个巨头的倒下,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而是牵连着一大批人,比如张居正倒下了,接近着倒下了三个尚书、至于侍郎、巡抚、布政使、知府等高级官员,数不胜数,武将中戚继光等一大批都被撤职。
一次政治清洗,空出了多少官位?促成了多大的士大夫内部阶级交流?
明朝坐师制度那么发达,就是因为血缘家族继承顶级政治资源的道路,在明朝事实上已经破产了,他们只能寻找另外的道路作为弥补。
王艮的前途很好,他履历丰富,只要按部就班的等着前面的人出缺,一步步晋升侍郎、尚书,都是没问题的,他自然是希望两个儿子能继承他的政治地位。
但他观察了很久,很难,他的两个儿子考试入二甲还是没问题的,但做尚书,没那个能力,强行推是推不上去的。
在这个时候,于谦就是他的不二选择,他考察了于谦很久,从性情、品德、能力,都是上上之选,于是才向李显穆推荐了于谦。
“于谦,师兄将你托付给我。
你现在还是白身,恰好,我有两个儿子和几个侄子正在蒙学,你有空闲时间,就为他们开蒙吧。”
说是开蒙,实际上就是让他跟在身边学习了。
于谦是刚直,不是傻,直接以半师之礼拜在地上,“老师大恩,师叔大恩,谦没齿难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