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依法判决(2/2)
李隆基瞧在眼里,一番思量后,最终还是向张说言道:“此事就交于相公去处理。”
张说道:“臣遵命。”
一旁的张嘉贞闻言,不禁有些恼怒。
以前张说是他的上司,可如今他是张说的上司,但他总是觉得,张说没有将他这上司放在眼里,时常在皇帝面前,公然反驳他的意见,而不是私下与他商量。
其实李隆基最初也是更偏向张嘉贞的建议,打算严惩,将尚贡布处死,因为以前也处死过吐蕃使臣。
但显然张说这一番话,打动了他,也令他改变主意。
但不管是哪种处理方式,都是不给予任何宽恕的。
三个宰相中,也没有人说,这是吐蕃贵族,咱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争论的点在于,只是依法判决,还是再罪加一等。
更多也是从律法方面考虑,而非是外交,但其实这里面是包含外交的,只是说李隆基本就看吐蕃不爽,也没打算给他们好脸色。
而张说的这番说辞,多少也有些外交方面的考量,咱不需要怕什么,但有没有必要,此时就将矛盾更加激化,他认为还有待商榷,到底目前还在财政改革,军队也要进行改革。
不过他并没有说出来,因为他知道,只要他这么说,那李隆基必然要处死尚贡布。
张说在得令后,并未有亲自出面,而是授意京兆府依法判决。
此案并未有任何疑点,京兆府当天就下达判决书,马上就给予执行。
当天驱逐那吐蕃使臣团,几乎是连夜让吐蕃使臣收拾包袱走人,可以说,连求情的机会,都不给吐蕃使臣。
并且还在四方馆贴上此案的通告。
这的确给予各国使臣极大的震撼,正如张说所言,大家的关注点,果然是集中在侵犯民女这一点上。
但这反而给予他们很大的威慑。
如果是因为殴打皇帝的侄儿,你这么判,大家反而能够理解。
但有些人知道,那红袖是歌妓出身,在那场宴会上,打听红袖的,可不是尚贡布一人,许多人都在打听,因为演得太好了,大家都很入戏,所以他们还认为判得有些太重,殊不知,本来都是要处死的。
赶紧嘱咐跟自己来的贵族子弟,千万别闹事,这就是下场。
但西域诸国,是从外交角度来看待此事,尤其是那些在吐蕃和大唐之间左右逢源的国家,心里开始打鼓。
可能未来不久,就必须得选边站。
这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外交信号。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的是,此事的源头,乃是因为后庭之争。
在一间道观内,青烟袅袅,李林甫上得上柱香,便去往内堂,只见一人早就内堂虚席以待。
正是武信。
坐下之后,李林甫便道:“我始终不认为,这是一个好计谋。如今在朝臣可能都在重新评估,王小雀在陛下心中的地位。”
武信却是笑道:“李中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李林甫问道:“此话怎讲?”
武信道:“虽然朝廷的判决是非常果断,但李中允认为,朝中每个人都是支持的吗?
可是不见得,其实还是有大部分人,认为不应该与吐蕃大动干戈,尤其是为了一个外戚和一个歌妓。
只是鉴于陛下的态度,以及当下的局势,故而不敢明言。但如果今后在与吐蕃的作战中,我军若受到损失,或者说,影响到国家财政,必然会有人拿此事出来说。
在朝臣心中,对于王家的印象,只会更坏,而不会更好。”
李林甫稍稍点头:“原来如此。”
武信又道:“关键李中允也在将因此得利。”
李林甫忙问道:“此话怎讲?”
武信笑道:“这慈善宴会,本就是武祭酒想出来的,可当时人人都在夸赞王小雀,而如今的话,大臣们必然是会将功劳算在李中允头上,因为没有人希望外戚再得势。”
李林甫如梦初醒般,“武祭酒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但其实他早就算到这一步,这个结果确实非常符合他的利益,但他心里并不赞成,因为这里面有着很多巧合的,稍有不慎,可就得不偿失,甚至当时都逼得他还暗中安排人去保护王熙。
结果虽然非常妙,但这个计划,他不认为是对自己有利的。
武信突然道:“据说当时,是一个少侠突然杀出,以至于那吐蕃小子未能得逞,李中允可识得那少侠?”
李林甫忙举手道:“林甫可对天发誓,林甫绝不认识那人。”
他确实安排了人,但只是保护王熙的,而不是保护红袖的。
武信稍稍点头,笑道:“我也只是问问。”
李林甫道:“如果武祭酒认为我李林甫会为了一个歌妓,而不顾大局,可也真是小瞧了李某人。”
武信见李林甫有些不快,忙解释道:“李中允勿怪,我真的就是随便问问,绝无他意,绝无他意。”
李林甫兀自道:“当时许多人都见到那人的面目,据说京兆府现在也在找寻此人,相信很快便能找到,到时便知真相。”
武信拱手道:“李中允请息怒,此事能成,全凭李中允相助,武某怎敢会怀疑李中允。方才若有得罪之处,武某向李中允道歉,以茶代酒,自罚三倍。”
他便举杯敬向李林甫。
李林甫心里却道,此人真是好生歹毒,竟想借刀杀人。
如果没有那少侠的出现,王熙当枪匹马杀进去,自然是凶多吉少。
这对于武家而言,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这不是他想见到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