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今日主打文斗(2/2)
眼看对方人多势众,令狐宝娣也有些犯怵。
他虽然也好勇斗狠,但人可不傻,对方明显是有备而来,他自不敢轻举妄动。
正当这时,王熙突然上得台来,“宝娣,青雉,你们先下去休息一下。”
令狐宝娣瞧了眼王熙,便气鼓鼓地下得台去。
等到他们下去后,王熙便向四周拱拱手道:“诸位长辈,你们可是瞧真切了,不是我们罢演,而是有人在故意闹事。”
坐在下面的武崇文见到王熙,那可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当即起身道:“你休得在此血口喷人,你家先生欺世盗名,还不让人说?可真是霸道啊!”
立刻有一帮人附和。
王熙当即就撸起袖子来,怒道:“你们可真是贼喊捉贼,分明就是你们在此造谣诬蔑,若是你们今儿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休怪我对你们不客气。”
“怕你不成。”
杨湛便是要上。
想打这小子很久了,可惜那皇甫僧念不在,不然的话,一块揍。
“哎!”
武崇文赶忙拦着杨湛,“莫要上当。”
今日他们主打文戏,不搞武斗,因为一旦武斗,那就难分对错。
说罢,他又向王熙问道:“我且问你,这出戏可是你家先生编写的?”
“是的。”
王熙点点头。
武崇文又问道:“在这出戏中,你家先生有意刻画女子对于求学的渴望,从而引发大家的同情,为的是什么?”
王熙道:“首先,当然是为了故事的精彩;其次,这本也是当下许多女子的渴望,让这故事更符合现实,大家才能看的过瘾。”
武崇文笑问道:“那不知你们老师是支持女子念书,还是反对?”
王熙道:“当然是支持的,不然的话,我们无名学院也不会招收女学生,虽然那是礼部派的,但礼部事先也跟我家先生商量过的。”
“是吗?”
武崇文呵呵一笑:“既然如此,为何我听说许多女子托人去你们学院求学,却被你家先生给拒绝了。”
王熙点点头道:“是有这事,但这能说明什么?”
话音未落,就听得一声轻哼,“说明你家先生偏心,为何你的小公主能去,我们就不能去。”
王熙斜目一瞥,见是杨家的小娘子,便是摇头晃脑,很是嘚瑟道:“这我承认,先生的确是偏爱于我,你若是我的小公主,那你也能去啊。”
此话一出,顿时引来在场小娘子们的阵阵讨伐。
真是不要脸!
王熙却是乐在其中,甚至还冲着旁边的阿史那宓眨了眨眼。
无耻者则无敌也。
但这可是将武崇文给急坏了,你们是在调情吗,朗声道:“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你家先生言行不一,乃欺世盗名之辈吗?”
“当然不能。”
王熙瞧一眼,道:“我且问你,你可有看全这一出戏?”
武崇文点点头道:“当然有。”
王熙又道:“那这出戏的结局是怎样的?”
武崇文道:“是以祝英台殉情而终。”
王熙道:“知道你还这么说,不是蠢就是坏。这可是一出悲剧,而不是一出喜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真正为了自己的名声而去害人。”
武崇文稍稍一愣,“你休得顾左而言他,我们现在讲得是女子求学,而不是在讲故事。”
“我讲的也是这事。”
王熙环目四顾,“不瞒各位,在最初时,我跟宝娣他们也是希望那些女子能够来我们无名学院念书。
为此,我甚至还去找先生理论。但先生就只问了我一个问题,就是谁能保证,一旦让那些女子来无名学院念书,就不会发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
在场的不少长辈们是纷纷点头。
这无名还算是识大体。
但是却引来一些小娘子的不满。
“就算是悲剧,我们也是愿意的。”
“就是。我们想去求学,可就是希望遇到自己的梁山伯。”
“也不知道,到时我殉情,会不会也变成那小蝴蝶。”
暴汗!
你们这些脑残粉,真是无药可救了。
王熙是欲哭无泪道:“各位姐姐,你们哪会遇到什么梁山伯,你们就只会遇到什么王小雀,李诫满啊。”
“那可是算了。”
“咯咯!”
一阵大笑。
武崇文对这些小娘子也是很无奈。
我们正在文斗,你们打什么岔。
岑文治突然道:“正如你所言,想在学院遇到梁山伯,那是很难的,多半都是王小雀、李诫满之流,可见这只是你家先生的借口罢了,但凡清醒之人也都知道,如故事里面所发生的事,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极小。”
王熙笑道:“你还是未懂我家先生的意思,不过以你资质,如此也很正常。”
岑文治冷冷一笑:“愿闻其详。”
王熙道:“我家先生向来推崇道家思想,而道家又尊崇道法自然,凡事都应顺其自然,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亦或者孝顺,那都是自然而发,我家先生又怎会逆道而行。
换而言之,只要她们来到无名学院,我家先生也必将一视同仁,她们与任何人发生感情,只要不做出出格之事,我家先生都不会干预,而是顺其自然。
可这又并非是他们父母所希望见到的,身为先生自然也要对学生的父母有所交代,但先生又不愿违背自己的原则,故而才选择拒绝。
先生是从一个老师的角度去考虑此事,而不是从情爱方面去考虑,你这般肤浅,自是难以理解。”
“你。”
岑文治刚想反驳,却见一个长辈道:“说得好啊,虽然我不认同你先生的理念,但是身为老师,应当如此。”
武崇文仍旧不罢休道:“既然你家先生明知此事不可为也,却又编写这一出戏,来引发女子求学,这不是在故意挑起是非么?”
王熙道:“我也就这个问题,去请教过先生。但先生却说,孔孟周游列国,未有丝毫改变,但儒家思想却在汉朝取得大成,且一直延续至今。
由此可见,一人是改变不了什么的,还得要顺应大势,不可逆天而行,门第既然存在,自有其合理性。但我家先生坚信,如这等陋习,以及不准女子上学院求学,终究也会被抛弃的,只是目前时机尚不成熟。”
话音未落,就听得一人道:“你家先生又算个什么东西,竟敢在此大放厥词。”
王熙抬头看去,见是一个相貌堂堂的中年人,他还识得,名叫崔日平,乃是开元年初宰相崔日用的弟弟,与崔孤儿同族,亦属博陵崔氏,不过他是属于第三房,而崔孤儿则是属于第四房。
武崇文瞧了眼此人,暗自一笑,这回好了,你将高门大姓也得罪了,瞧你如何办是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