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小试牛刀(1/2)
第223章 小试牛刀
身为道士皇帝的李隆基,对道家确实是有些偏爱的,关键这家伙又是一个天赋性选手,对于王熙的理论,他是能够领悟的,尤其是儒法基于道这个理论,他觉得非常有道理。
既然有道理,那就得学以致用,付诸实践。
天赋异禀的他,可是不需要去费脑筋谋划,他很快就想到办法。
翌日。
紫宸殿。
“陛下。”
正在商议军政改革的张说忽然瞧向李隆基,见他似乎心不在焉,于是喊道。
李隆基一怔,“什么事?”
张说直接问道:“陛下可有在听?”
语气略有不爽,唐朝的君臣关系,没有那么悬殊,互相尊重还是基本常态,中书令发言,你皇帝开小差,那是决计不行的。
“朕当然在听,只是.。”
李隆基道:“只是朕突然想到另一事。”
张说问道:“不知是何事?”
李隆基道:“相公可有听过,揠苗助长的故事?”
张说愣了愣,笑道:“臣当然听过。”
李隆基又问道:“这天下官员,都懂得揠苗不能助长的道理么?”
张说都懵了。
这别说当官的,百姓都懂啊!
还用问吗?
那源乾曜笑道:“自是懂得。”
李隆基又继续问道:“天下官员,又是否懂得,为何揠苗无法助长,那粟麦到底何时播种,又何时收割?”
源乾曜想了想,道:“这也得分怎么说,到底南方和北方不同,要说大概时辰,相信天下官员应该都知晓,可要说具体哪一天,或许有些官员并不知晓。”
李隆基道:“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官员不了解农耕,在制定政策时,可能会出现偏差,例如,张相公方才说的兵役问题,会否与农耕发生冲突,以至于给百姓带去困扰,但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官员准确的知道懂得何时播种,何时收割,以及对于地理的熟知,避免不合理的安排,又比如说,让长安百姓跑去西域服役,这来回路上,得耽搁多久,必然是会影响到百姓的生计,以及农业生产。”
源乾曜点点头道:“陛下所言,确有道理,之前兵役就存在此类的问题。”
张说却是好奇道:“陛下为何突然提及此事?”
李隆基道:“朕在想科举中,增添这方面的学问,如农耕、渔猎、天气、地理,若是官员懂得这些学问,在制定政策时,可能会更加有效,不容易出错。”
张说捋了捋胡须,“陛下说得虽有道理,但臣觉得不妥。”
李隆基问道:“相公为何觉得不妥?”
张说道:“去年才完成的科举改革,在科举中增添诗赋,如今又增添这些学问的话,会让考生不知,朝廷到底侧重于哪些学问,就会让人觉得朝廷的政令,是朝令夕改。
虽然陛下的建议有道理,但是臣以为还是应该更注重政令的稳定,即便要推行,也得等数年之后。”
李隆基捋了捋自己的山羊胡,没有做声。
张说见皇帝似乎不太满意,这脑子一转,又道:“其实陛下所提到的学问,是非常重要,但也不是每个官员都必须知晓的,官员若是不知,可以去问,这并不会影响到朝廷的具体施政。
当然,若是懂得一些,那的确是更好,这学问总是多多益善。所以臣建议,可以在吏部设考核,作为一个评判升迁与否的次要原因。”
李隆基点点头道:“相公言之有理,就这么办吧。另外,地方官员送来的奏章上,总是写着耽误农业,亦或者什么雨季道路泥泞,故而影响粮草运输,那到底农时是指哪个时段,雨季又是哪个时段,各地大有不同,朕哪里知晓。所以,以后若涉及到农耕、渔猎、天气、地理方面的学问,奏章上,要写明一切因果关系,不能一笔带过,如此也能更具说服力,朕也看得明白,好做决断。”
张说点点头道:“臣会督促那些地方官员,尽量将奏章写得详细。”
李隆基道:“不但要详细,而且还要准确,否则的话,证明他们无法胜任。”
张说道:“臣遵命。”
会议结束后,张说和源乾曜出得大殿,二人是面面相觑。
说得好像是没有问题,皇帝提出这要求,好像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源乾曜左右瞄了眼,又是小声道:“陛下怎么突然提及此事?会不会是.?”
张说问道:“你是说《十万个为什么》?”
源乾曜点点头。
张说思索半响,道:“一直以来,陛下都非常推崇道家思想,受到影响,也是有可能的。”
源乾曜问道:“不知相公怎么看?”
张说道:“虽然我并不认为这是道家思想,但仅是如此的话,也无伤大雅,因为不管怎么样,官员若是多懂一些学问,在管理方面,肯定更能游刃有余,只是主次关系可不能变,官员更多还是应该侧重于管理和协调方面。”
源乾曜点点头,又道:“既然如此,何不让国子监增添这方面的学问,也算是给大家一个信号。”
张说点点头,“那就劳烦你去礼部跑一趟。”
却不知,他们这般想,是正中李隆基的下怀,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自汉以来,朝堂之上,其实就是儒法独霸,道家基本上是没有太多生存空间,最多也就是某一个皇帝,偏爱道家,采取一些源于道家思想的政策,比如说休养生息,诸如此类的。
但这并不会影响到儒法的地位。
李隆基一直想推道家思想,但怎么跟儒法相处,这是一个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