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道家来了(2/2)
外人看贵族,真是羡慕的口水都要流出来。
但崔神道看贵族,却认为这么下去的话,迟早要亡,不是说他人品多么高尚,而是他看到其中的危机,他认为要改。
在崔神道的坚持下,李令问也就看看吧,结果一看,二人立刻感受到安业署的魅力。
那名单一拉,各种人才,各种年龄阶层,各种工薪标价,是应有尽有,是能够精准到每个岗位,这在当下,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当下招人,是什么活都干,就没有精准一说。
而这又非常符合造肥坊的工作模式,一笔账算下来,如果真能找到合适的人才,还真是亏不了。
二人倒是没有急着挑人,而是打算先回去看看,自己到底缺啥人才,再来这里招人。
试问一年前,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安业署,竟然能够改变整个大环境。
这就是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
一个精准有力的政策,其实是能够改变大环境的。
儒家就做不到这一点。
因为儒家强调,是事无巨细,从国家到个人,从朝堂到家庭,都有一整套行为准则,或者说一套内在的逻辑,这么一来,就没有太多变化。
这就是自汉以来,到明清,只是一些制度发生改变,其余的几乎都没有变。
所谓的资本萌芽,其实也就只是萌芽,那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不需要去遗憾什么。
因为你要资本发展起来,就必须给予极大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简单精准的政策支持。
可以这么说,如果只独尊一种思想,那么儒家的下限最高,但上限也最低。
因为儒家全都规范好,再差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这就是小农经济的最大需求。
也是统治者的最爱。
道家就刚好反过来,是下限最低,上限最高。
因为道家是比较崇尚自然,不要去管太多,这就极有可能会冲破萌芽。
至于法家,就是战时最高,其余皆是负数。
在战乱时期,用法家,那战斗力是儒道根本没法比的,但如果是和平时期,独尊法家,绝对不可能超过二世。
秦朝只要不改制度,就是扶苏上位,也得灭亡,只是大家认为扶苏上位,可能就是偏儒家,这就有可能延续下去。
因为法家那套做法,但凡是个人,都无法长时间忍受的,除非是有个极强的外敌威胁大家的生存。
最终形成的思想体系,就是儒法结合,王霸杂之。
但是现在,道家来了.!
哦,还有,那王毛仲也来了。
“毛仲?”
“你们两个怎么也在?”
“你们不是约好的吗?”
“俺不清楚。”
王毛仲摇摇头。
几人一照面,真是面面相觑。
王守一问道:“你来这里是为何事?”
王毛仲道:“前不久俺收到消息,说是有人在河道闹事,不准俺们将河道淤泥弄走,所以俺就赶了过来,顺便来你这里瞧瞧。”
崔神道眉头一皱,问道:“是何人闹事?”
王毛仲叹道:“还能是谁,不就是你们这些贵族。”
崔神道问道:“他们为何闹事?”
王毛仲道:“因为那些淤泥,以往朝廷疏通河道,淤泥都用于灌溉两边的田地,你们也知道河道边上的田地,是最肥沃的,也一直是被权贵把持。
如今知道我们要将淤泥运走,自是不愿,于是堵在河道上闹事。”
王守一立刻道:“这事我们管不了。”
王毛仲道:“俺也没指望你帮忙,俺只是过来探望下你。”
王守一道:“那行,待会我备宴,为你接风洗尘。”
王毛仲呵呵道:“俺就为这来的。”
崔神道见王毛仲胸有成竹,于是问道:“你打算怎么干?”
王毛仲哼道:“对付他们,就只能蛮干,没有别的办法,俺是带着人来的,俺现在可是工部尚书,倒要看看谁敢闹事。”
崔神道稍一沉吟,道:“其实没有必要,而且这可是洛阳,不是长安,你这一招来这里,可能也行不通,毕竟他们是人多势众,只要他们坚持下去,影响到粮食入关,对你可就非常不利。”
王毛仲问道:“你有何妙策?”
崔神道道:“只需要巧妙的停工,便能令他们退去。”
王毛仲好奇道:“巧妙的停工?”
崔神道道:“黄河不就在边上么,你只需要问那些河道官员,在那里停工,容易引发水患,他们可就不敢闹事了,马上夏天的大暴雨可就要来了。”
王守一惊吓道:“崔老三,看不出你是个狠人,这一招可真是太损了。”
崔神道道:“就只是吓唬一下他们,不会出事的。”
王守一道:“那也不行,这么干,可真是太危险了。”
“什么不行,俺就觉得挺好的。再说。”王毛仲哼道:“这与你何干?”
“怎么与我没关系,我在那里也有田地啊!”王守一激动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