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官商之道(2/2)
不存在说,我在那里闹,朝中都不知道,那闹起来有何意义,闹就是要向朝廷施压,况且他们中很多亲戚都在朝中当官。
哪怕抛开这一点不说,就王毛仲个人而言,但凡出事,也必然是会引发大量的弹劾。
因为王毛仲是很难服众的,他既不属于传统权贵阶级,又不是儒家出身,关键他这人还特别恃宠而骄,谁也不放在眼里。
简单来说,就是情商比较低。
但同时他又有手段,能力又强,这种人不管是在哪里,其实都不太讨喜。
这难得出一回事,朝臣们怎能放过他。
大殿内,人人都是一副我就知道会出事,瞅瞅,这不就出事了么,都说了不应该用王毛仲。
李隆基当然是护犊子,等他们说完之后,就问道:“王毛仲何错之有?”
那潘好礼就站出来道:“一直以来,河道的淤泥,本就是给河道两边的百姓所用,而如今却免费给予商人,且那些商人,又都是工部官员,这不就是私相授受吗?自是难以服众。”
李隆基沉眉训道:“谁说是免费的,那些商人不也给予徭役干粮补助吗?那些田主谁去服过徭役?谁又规定河道的淤泥是属于周边田地的?
而且,根据工部所查,河道经常堵塞,两边田地的地主,可就是元凶之一,他们将一些砂石之类的无用之物,就直接往河里扔,而且他们为求扩大田地,砍伐河道两旁树木,以至于河道决堤。
朕没有去找他们算账,他们倒还闹起来了。如果各位都觉得不公平,那朕就让宇文融他们去调查一番,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殿内立刻变得鸦雀无声。
李隆基又道:“目前国家那么多大事,尚未处理好,你们就别在这里听风就是雨,丁点小事,也拿到这里来谈,要是如此的话,往后你们就还是别来了,朕跟宰相交谈就行。”
这语气已经是非常重了。
韩休突然就站出来道:“陛下,这事可不算是小事,因为这会影响粮道,任何有关粮道之事,都应该慎重处理,王毛仲身为工部尚书,理应考虑到这些问题,且妥善处理好。
虽说那些淤泥不是属于谁的,但一直以来淤泥都是供河道两边的田主所用,如今突然拿走,他们有些情绪,乃是人之常情,如今闹成这样,王毛仲身为工部尚书,就是难辞其咎。”
李隆基脾气也上来了,道:“你们就没碰过闹事的,处理好就行,王毛仲都已经赶去处理,你们还想要怎样?”
韩休道:“要是处理不好呢?”
“处!”
李隆基差点上当,马上改口道:“朕相信他能处理好。”
他不可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押上王毛仲尚书一职。
这时,张说突然站出来道:“这是臣处理不当,还请陛下恕罪。”
李隆基是迟疑了一会儿,才道:“这事与张相公无关。”
但实则是在暗示张说,这就是你的错,如果这种事还能闹到我这里来,我要你这宰相有何用。
张说又道:“但是韩侍郎所言也有道理,此事虽小,但到底影响到粮道,且已经影响到关中粮价,万一真出个差错,造成关中粮食短缺,问题可大可小。”
李隆基有些忐忑道:“不至于这么严重吧”
张说道:“但朝廷得做万全准备。”
李隆基就道:“中书令有何建议?”
张说道:“其实王毛仲的建议,是有可取之处的,关中增产一斗,国家就可能少支出一石,同时百姓负担就减轻。
但光凭肥料,所增有限,要想做到立竿见影,还是应该节约粮食。而目前据臣所知,较永徽年间,关中地区酒铺已经增加三倍,造成大量的粮食用于酿酒。
若不加以限制,就是再怎么提高亩产,也难以扭转关中缺粮的情况。虽然朝廷早有明文禁令,但一直未能发挥其作用,故此臣建议,不如增加酒税,以此来限制关中百姓用粮食酿酒。”
李隆基不禁眼中一亮。
韩休道:“此举万万不可,会出大乱子的。普通百姓,也经常私酿,如果增加酒税,那就是与民争利,这不但有违仁政,而且也不符合道家思想。”
不少大臣也站出来,极力反对。
如今这大环境,好酒之人那么多,突然来这么一出,会出多大的乱子。
而且,唐朝前期对于税,其实是非常宽容的,别说酒税,连茶税、盐税都不征。
增税是不得人心的。
张说却道:“诸位勿忧,我指的只是针对粮食酿酒增税,但用其它原料酿酒则不征任何税,如葡萄、石榴等果子,而且也仅限于关中地区。为的还是,能够减轻国家和百姓的负担。
此外,征收酒税,也比直接下令禁止,要缓和一些,这么做不是为了那点酒税,而是鼓励大家多用果子酿酒,而非是粮食。”
他夫人是建议他,趁着这一股势头,加强禁酒令,但他认为禁令涉及到刑罚问题,操作空间太小,而且,朝廷容易动摇,这会影响到中书令的权威,那么改征酒税,是能让朝廷得利的,是可以长期维持下去的。
源乾曜不禁质疑道:“这会不会导致许多人,改田地为果林。”
张说看向一旁的余懃。
余懃立刻站出来道:“工部目前正在着手治理河道,兴修水利,并且发现,许多良田遭受毁坏,变成贫瘠之地,就是在于百姓乱砍乱伐,其实将一些田地改种果树,是有利于整个关中的水利,是能够增加粮食产量的,工部也在规划中。”
李隆基点点头,道:“这个主意不错,此事就由中书省负责。”
张说道:“臣遵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