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一套冬装,一份原则(1/2)
第150章 一套冬装,一份原则
到了十二月,新东圩港中学三个校区的空调就开始开暖风,其实教学楼整体都做了保温,架设了地暖,不过一般也用不上。
长江两岸入冬最大的麻烦就是太湿润,湿度是最恶心的,所以做好除湿,也就不会生冻疮,体感上也不会觉得裹成粽子还是冷气跟针扎一样往衣服里面钻。
再加上新东圩港中学配发五六身各式各样的校服,张大安专门养了一支裁缝团队,五六千学员和讲师都是“私人订制”。
管你高矮胖瘦,都是量体裁衣,想要穿出丑感来也是相当不易。
也因为新东圩港中学的校服每个季度都很有气质,连带着学员家长们,也时不时从“张安教育”这里订购。
之前只有本部校区的“状元街”有后勤部的门店,随着马洲校区进入到了正轨,后勤部在马洲校区也开了个分店,算是新东圩港中学的“三产创业”。
本来多一个江皋校区,也还是门店形式,可随着张叔叔和李老师在“张安希望小学”的一通折腾,也就不得不将“张安教育”后勤部的服装设计加工的功能,剥离出去,单独成立了一家“张安服饰”。
究其原因,还是当初规划的时候,没有过多考虑“张安希望小学”的校服跨季节功能,跟丰邑县的县城小学一样,规划是春秋两套,耐脏耐造就行。
因地制宜嘛。
只是陡然“发了点儿小财”,那肯定是有想法的,张叔叔就屁颠屁颠跟一帮小学生拍胸脯吹牛逼:孩儿们,俺老张在南边儿有个好门路,想要过年有一身新衣裳,只需喊我一声爸爸,管保都有!
那不是现在这二百来号板房里上课读书的小孩有,开春就可以启动之前空置半年的教学楼,到时候来报名的,就会增加三百多个。
附近三个村相邻的五六个村,也会开始将适龄儿童送到“张安希望小学”接受义务教育。
关键是张正东也不含糊,将采沙场今年年底的应收款,拿出来贴给本地的适龄儿童,决定这么干之前,他吃了十四五个大队的狗肉,反对声有,但最后民主表决是压倒性的同意。
别人来说这怎么钱的事情,村集体开会肯定要干上一场,张正东那是正经跟四五千户人打过照面的。
同时也讲究个先来后到,现在入学的,还有明年开春入学的,先得新衣服;明年秋季入学的,还有后年春季入学的,后得。
至于说价钱,那必须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衣服并不便宜,就一件要三百多块钱,还是成本价,抹了个零头,也还是要三百块。
在普遍工资一个月也就这个数的时候,这么大的价钱,那肯定是要招来非议,但这个非议在县里、市里,就是不在乡里、村里。
一是体感上没感觉,钱是从丰邑县建筑材料公司走的专项捐款扶助,目的就是给孩子统一采购冬装。
二是张正东有言在先,七八岁的孩子到了十岁十一岁,未必还能穿原先的衣服,可以以旧换新,所以要珍惜这身衣服,多个窟窿到时候多补一份钱。
三是工地上的农民工工友们最先看过衣服的设计,没有说不好的。
最重要的一点,它不是袄子,是羽绒服。
“张安服饰”自己只有设计能力和小规模加工能力,并没有批量生产能力,所以还是由“张安服饰”去沙洲和尚湖两地做羽绒服的一线工厂下订单。
三百块的确是成本价,因为这是正经的羽绒服,不是羽毛服,充绒量也是由“张安服饰”抽检,生产线上不定时随机抽检。
别看“张安服饰”要的量不大,加起来八百件都没有,可是尚湖市和沙洲市只要是有能力做羽绒服的企业,都在抢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订单。
原因很简单,都想吃下以后“张安教育”的大单,要是能签下长期合作协议,“张安教育”这样的极优质客户,比打半年广告还要有用。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奇葩要求,加工方都全盘接受,一点犹豫都没有。
于是在多个地方报道“希望小学”采购高价校服时,陈庄镇当地倒是没啥波澜,反而“张安希望小学”发冬装的时候,县太爷带着一票人马,还专门过来合影留念。
有些孩子根本等不及明年开春来这儿上学,吵嚷着马上就要在这里上学,那热闹的动静,让张叔叔十分得意。
“徐浩宇,领新衣服了!”
“到!”
“换上。看看暖和不暖和。”
“暖和!”
“放你……小小年纪还会拍马屁,胡说八道!刚穿上就暖和,你是电炉子?!”
“哈哈哈哈哈哈……”
熊孩子们一阵哄笑,才上二年级的小屁孩儿只是呵呵地笑,刚要抬袖子擦鼻涕,张正东又是一声大喝,“教不听的?!衣服被你鼻涕泡烂了,你上四年级别想换新的!你手帕呢?!”
“在兜里。”
“在兜里不知道拿出来?!”
“哎。”
小男孩从兜里掏出一条团成一团的手帕,然后开始擦鼻涕。
“走开走开走开,擦鼻涕躲着点人。既要懂礼貌,也要讲卫生,听到没有?”
“听到了。”
“下一个,师昊宇!这都第几个昊宇了?会不会取名字?师昊宇!喏,你说想要羽绒服,这是不是羽绒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