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选择大于努力(2/2)
“那你看,可以从当地生产队种蘑菇创收还有采沙场附近生产队创不了收下手,你呢,这样弄,先去种蘑菇的生产队,做个小调研;然后再去采沙场周围几个生产队……”
“嗯嗯,嗯嗯,嗯……”
听着老同学说了一通里面的道理,郭厂长顿时连连点头,只一会儿,眼睛就已经放起了光。
也不知道是酒喝高了还是鸡吃美了,郭厂长嘿嘿一笑,“我感觉这办法能走得通。张主任这个人,除了没有上进心,对待老百姓那确实没得说。我回去找另外几个人商量商量,到时候就这么干!”
“可别说是我出的主意!”
“放心放心,又没有录音录像的,酒桌上的事情,我说出去也得有人信啊。”
“你知道个屁,记住,吃完这顿农家饭;出了这间门,我们什么都没说过。只是单纯的老同学叙旧。”
“行,我半个字也不提。都是我郭表一个人想出来的,这总可以了吧?”
“喝酒。”
“来!”
叮。
碰了一下杯子,两人这才真正享受着一桌酒菜。
十一月二十七日到二十九日,在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首届国内经济学家论坛举行,与会专家将重点对明年社会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与预测,并举办“国家优惠政策、无偿项目援助、无息(贴息)融资专场咨询报告会”。
房大桥首次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这场高规格的会议。
简单来说,他算是凭借江宁财经大学的师门力量,再加上“张安工业”这个企业联盟的实际成果,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流派,在京城亮了个相。
不来的话,明年的“国家优惠政策”消息,打听起来就没有那么快,至于说无偿项目援助更是想都别想,掺和不进去。
这光景房大桥就觉得自家老板就应该学“泰山派”自立门户,反正江口省这里全是散兵游勇,要是整合一下力量,老板三十岁那年,必须是如日中天,对国家和社会,肯定是大大滴有利。
反正老房头是这么想的,马上四十八岁,再不整活儿,就来不及了。
而实际上他不知道的一个情况是,他这次能去京城,其实是有人打算收他为徒,传他衣钵。
这事儿也是到了京城,才知道有人想要让他在京城读个博士研究生。
只是跟老板沟通的时候,张大安正在跟张叔叔吵架呢,即便隔着房间隔着电话听筒,都能听到老板在狂喷他的叔叔。
“我早就跟你讲过,建筑材料这种事情,它来钞票太快,肯定会引起当地人的心思。挖两拖拉机的烂泥就能卖钞票,狗才不晓得去挖。但是阿叔你也晓得,开弓没有回头箭,要么一开始就压下去,要么就全面放开,让当地人自己内部解决。我们是外地来的,操心轮不到我们来操,丰邑县的衙门朝哪边开你晓得?现在吵吵闹闹,问你来讨饭,你倒好,来者不拒,你是菩萨啊!”
“那我去看过的啊,确实是有黄泥水渗透出去到当地生产队的小河里,灌溉用水也不可能用含沙量太高的,对不对?所以后来隔断片区就扩大,在通往大沙河的引水渠一片,都划入了采沙场……”
张叔叔详细地说了说现状,采沙场呢,并不是直接在现在的大沙河位置,而是在以前黄河泛滥时期的旧河道。
位置要往西偏上一点,总体来说是一条狭长的洼地,所以改造成采沙场才容易,也适合放水静置再排水。
围堰和隔断做了多个,只不过总有些许外渗,大概有个七八百亩地受到影响,当然不是说污染受影响,而是含沙有点高,猜测明年灌溉的时候,是不是会受影响。
这是不确定的事情。
于是两三个生产队的人,就去闹了闹,也没有打砸抢,就是讨个说法,既然不让他们自己挖沙,是不是多少补贴一点儿?
你张干部阔气,给小孩儿发羽绒服,财大气粗,给我们也发点儿呗。
即便之前发冬装这个事情,已经做了投票,但农村工作就是这样,说不作数就不作数,一眨眼之间,黑的变白的,白的变黑的。
县里下来做了调查,认为没事儿,因为不至于到污染的份上,而且冬天又没听说谁给田里上水,这不纯纯扯淡?
冬天一场雪下来,麦苗都盖着呢,上水是给庄稼上强度?
大大小小的干部们坐下来一合计,估摸着就是闲出屁来的三个生产队老少爷们儿想“整点儿薯条”。
钱是不可能给的,没有这个说法。
但是交换一下意见,那是可以的。
说介绍去工地,然后培训技能,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直到队上有人提出来,说是让张干部也带他们种蘑菇,百八十户人家欣然同意,全都拍手称是。
图穷匕见也就这样了。
不过这是好事儿,至少是有愿景,有想法。
只不过张叔叔不同意,他是坚决反对一窝蜂种蘑菇的,而且也放了话,你们本地自己种自己卖,跟他没关系。
他可不会包销包卖。
然后又开始闹,闹到张叔叔打了个电话给万能的侄儿,看看怎么弄。
叔侄二人一通对喷,张大安听说三个生产队的人居然不抢不打只是闹,也是觉得奇怪,按照之前的行情,可不是这样的。
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说不上来,于是道:“这样,阿叔你带人去一趟彭城,我会让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人跟你碰个头,顺便跟彭城市那边几个部门的人吃个饭。具体情况了解一下,再看怎么弄。”
“我看也没啥大不了的,随便种点萝卜青菜拉倒。”
“你懂只卵啊。”
“……”
张大安可不相信淳朴的老乡只是吵吵闹闹,却不整出点新样,这不可能。
他在哪儿都没见过,沙洲市没有,丰邑县也不会有,哪怕沪州、京城,也不可能有。
派了几个财务跟过去,主要是配合市场部的人做一个可行性报告,张大安手里潜在项目很多的,有些是为了赚钱,壮大“状元”的含金量;有些则是不为了赚钱,主要目的是让张叔叔进步,赚钱是顺带的。
隐隐约约感觉这里头有事儿,但就是说不上来,不是危机感,所以才让张教练觉得很是古怪。
等老房头在京城旁听经济学家们吹完牛逼之后,张大安也拿到了大概的一份报告,什么都有,当地的特产,当地的土地环境,当地的基础设施水平等等。
不同投资客对投资的倾向是不同的,只不过张大安不算正统的投资客,他不吃投资眼光这种东西。
当然围绕张叔叔做业绩,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只是张叔叔本人一点儿觉悟都没有。
“这个大沙河的河道整治项目,是彭城市的重点项目,对吧?”
“其实上报到省里,已经有四五十年了。只是呢,以前能组织劳动力,修修补补,也没什么问题。现在不一样了嘛,要说再组织沿河两岸的农民上工,一天十块二十块工钱是最起码的,挖机一天也要烧不少油,这人吃马嚼的,彭城市自己承担不起这个开支的。”
“所以就是沿河各区县,自己看着弄。”
“对。”
“现在环保上也有要求吧。”
“那也是县官不如现管嘛,农业县只要能灌溉,其实差不多就行,要求不高的。只要不是出现发大水这种情况,那就是风调雨顺、太平无事。”
“沿河两岸的河道保障区域肯定是有的吧,总不能把缓冲区也计入耕地吧?”
“账面上肯定是没有,可是如果当地老百姓开荒开出来的,哪怕是在河两边甚至是河中央,数字对上了,也好说。一进一出,有个交代。”
“那就好办了。”
“老板,是有什么想法?”
“这样,让人去跟尚湖市农业局联系一下,谈个合作,我要养鸭子还有鹅。”
“做羽绒服吗?”
“走‘张安服饰’来做。”
“直接人工挖个水田出来,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你学校后续扩建,再加上希望中学,土方需求本来就摆在那里,实在不行堆一个土山出来,上面种满果树。”
“……”
有点豪横啊。
听上去就是纯亏本的生意,不过市场部的人并没有反对意见,他们也知道老板一直在给自己叔叔铺路。
本来就是倒反天罡的事情,再倒反天罡一点,似乎也问题不大。
至于说张叔叔本人,又开始得意了起来。
“我真是太牛逼了!”
从彭城返回丰邑县的张叔叔,毫无顾忌地吹嘘着自己的面子很大,并且炫耀着自己天下第一聪明的侄儿,果然神通广大,分分钟摆平。
他自己对进步毫无感觉,只不过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人,却不这么想。
“张主任,像您这样年轻有为的干部,越多越好啊。”
“我算个卵的年轻干部……诶,不对,好像确实算年轻的啊。还真是。”
四十多岁在社会上算中年人,在“鬼火少年”眼中是老登,但在组织看来,这还是相当年轻的嘛。
虽说“区县婆罗门”大多以三十五岁当个坎儿,但张叔叔早就跳出了区县五行,怎么着也是江口省沙洲教育投资公司的副总经理,没有这个条条框框的。
怎么着也是个四十五岁左右为主体的这个范围。
一般人跟张叔叔换一下,那叫“发配”,但如果资源深厚,前景广阔,情况就彻底不一样了。
反正省里是要把“张正东同志”摆好位置的,能带动太多东西了。
比如说经济。
而很多猛男,就知道埋头搞经济,那也缺点儿意思。
“张正东同志”就不一样了,他没有表现出搞经济的才能,但却是搞到了,主业是搞教育,并且成果颇丰,这就是可圈可点,能文能武。
长相还很英俊。
人帅在体制里面也是吃香的。
张叔叔这时候也多多少少咂摸过来了味儿,觉得自己是不是进步得太快,一点儿根基都没有。
不过也就他自己这么想,给他打下手的教育投资公司那小猫两三只,现如今每天提心吊胆的就是怎么抵御诱惑。
太难了。
张叔叔为人正派,美色不碰,只爱老婆;金钱不碰,分文不取;即便是最具魅力的权势……他都跑乡下跟老乡一起吃狗肉了,还要怎样?
不跟他打交道,乍一看跟个现代海瑞似的,电影取材也就这样了。
当然跟他打交道的话,老乡们都知道那都是胡吊扯,张主任跟他们一样,喝饱了也是路边墙角大树底下裤腰带一松就往外面喷水。
都是一个鼻子一张嘴,一双眼睛两条腿。
只不过十二月二十六日那天,大家一起过“圣诞节”的时候,种蘑菇的老乡们听说采沙场附近要养鸭子,当时就激动了,打算把分红掏出来,入个股一起干。
县太爷带人过来旁听,羡慕得有点儿无语。
以前要从这帮人手里抠个一毛三分八出来,那可在很是费了老牛鼻子劲。
收个电费都收不明白,也就上交公粮的时候稍微省点儿心,其余时候,完全就是互相比拼聪明才智。
斗智斗勇都是其次,逼急了不斗智只斗勇。
全武行那根本不是事儿,只是基本操作。
哪里像现在,还摆了干货炒货请干部们尝尝,聊的时候还踊跃发言加发烟。
有时候,真是选择大于努力啊。
(本章完)